瀏覽次數:次
加快推進新軸線建設,近日,西咸新區能源金貿區金灣科創區二期開發建設迎來新進展。
金灣科創區二期位于灃河東岸、上林路(南段)、能源路、隴海鐵路以北,規劃用地面積2300畝,是全省首個以“單元開發”規劃模式開發建設的片區,是西咸新區實施大西安新中心新軸線建設的核心板塊與重要功能區。
地上是以慢行、生態、文化、藝術景觀為主的街道生活系統,地下是集地鐵、環隧、管廊、商業、停車、下沉廣場、公共空間于一體的綜合集成系統,區域內還匯集了海綿城市、清潔能源、綠色建筑、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新理念。特別是地下環形隧道,行車四通八達,連接周邊地塊和上萬個地下停車位,既方便企業員工、市民群眾停車出行,又可以分擔地面上至少50%的車流,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環隧連接13個地塊及地下停車場
在靠近上林路的金科環隧A、D匝口施工現場,這里機械轟鳴作響,工人們正進行混凝土澆筑,與之相接的主環隧道主體結構已初顯雛形。
“南北綠廊與地鐵16號線相交,為滿足地鐵施工條件,我們增加人力機械資源配置,3個月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2021年年底,我們又開足馬力投入到環隧施工。”施工單位中國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咸新區能源金貿區金灣科創區二期路網一期市政工程Ⅱ標段項目經理劉勁輝表示,管線遷改是環隧施工前期最大的困難。“地下涉及電力、通信、燃氣、自來水等7類管線,錯綜復雜,工作量尤其大。”為此,項目部會同設計單位、產權單位積極溝通協調,確保管線遷改順利完成。
“同時,因為環隧和13個地塊、地下停車場連接,與其他參建單位不可避免出現交叉施工的問題。為保證工期,我們和相關建設單位充分溝通、相互配合,共同制定方案、統一調度,實行錯峰施工,各節點建設得以有序推進。”劉勁輝介紹,目前,由其項目部負責的環隧部分建成主環0.8公里、匝道0.3公里,南北綠廊完成工程總量的90%。
金科環隧主環1.68公里、匝道1.3公里,采用逆時針單向行車模式,設計時速20公里、通行高度3.5米。截至目前,環隧建成1.35公里、匝道建成0.56公里。整個環隧計劃2023年底通車。
打造“地上+地下”立體智慧交通體系
金科環隧金科技三路段整齊排列著一個個圓柱體,遠遠望去像一顆顆“螺絲釘”,這是項目引進的創新型綠色節能技術——光導照明系統。
光導照明,即導光管采光系統,主要由采光裝置、導光裝置、漫射裝置組成,出屋面的“螺絲釘狀”結構就是導光裝置,為環隧內部采集自然光,使環隧內均勻充滿柔和明亮的自然光。光導照明每天可提供10個小時自然光照明,較之同等條件下電力照明平均節能40%以上。
除了綠色節能,智慧和以人為本也是金灣科創區二期規劃建設堅持的理念。據設計單位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灣科創區二期路網一期市政工程項目負責人岳強介紹,金灣科創區二期市政道路包含路網一期、路網二期、豐裕二路、灃灣四路等工程,共有地面道路11條,其中灃灣五路、豐裕一路、金科三路與地下環隧上下共構,金融東路與地下環隧水平共構,打造人車友好的立體交通模式。地上,突出小街區、密路網,建設以慢行、綠色公交為主的街道;地下,環隧+綜合管廊,實現地下車流和市政流全覆蓋連通。同時,地鐵站點與南北綠廊串聯,形成“地鐵+公交”無縫接駁。
“地下環隧可分擔高峰時段地面上最少50%的車流,而且,環隧和金灣科創區二期多家企業總部商務樓宇的地下停車場連通,實現了獨立地塊的車位串聯共享,為入駐企業和周邊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岳強說,立體智慧交通體系不僅實現了城市開發建設地上地下空間最大化利用,還將給市民帶來更多體驗感、獲得感。
營造功能完善的工作生活環境
能源金貿區致力在金灣科創區二期打造一個“立體城市”,除了建設中的金科環隧,南北綠廊及地下空間開發項目也是重點建設內容,總體開發地下二層,局部為地下三層,包括地鐵16號線能源中心站及地下商業中心、下沉式休閑廣場,同時布局“文化客廳、活力客廳、陽光站廳、休閑客廳”四大功能空間,建成后將成為新中心新軸線上首個打開式的城市綠廊綜合體。
整體建成后,將實現80萬平方米地下空間交通串聯,形成128萬平方米創新載體,帶動就業5萬人,實現年產值700億元,為秦創原總窗口建設提供支持,并輔以學校、市民中心、人才公寓等配套,為入駐企業、市民群眾營造功能完善、舒心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