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持續放大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綜合效能。近日,新區出臺《西咸新區關于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試點·促進“三項改革”的若干措施(2023-2025)》,全文如下: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持續放大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綜合效能,全面優化全鏈條高??萍汲晒D化服務體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轉化承接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陜西省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結合新區實際,制定本措施。
一、總體思路
以深化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契機,通過“一校一策”、“兩清單一手冊”等系列措施,激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下稱“高校院所”)“三項改革”驅動力,完善技術要素市場資源配置,建立健全科技公共服務體系,著力破解“不想轉” “不敢轉” “缺錢轉”等難題,推進科教優勢、人才優勢向創新優勢、產業優勢快速有效轉化,為新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支撐。
二、主要目標
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活躍度,加速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到2025年,至少形成一項以上在全國復制推廣的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新機制、新模式、新經驗,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構筑最佳成效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點。推動全省高等院校轉化不少于1000項科技成果,培育不少于500人專門從事技術轉移人才隊伍,遴選設立一批不少于200人的科技成果轉化駐校大使,培育創辦不少于2000家高質量高成長的科技型企業,發揮總窗口勢能,使科技成果轉化環境更加優化,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更加高效完備。
三、重點任務
(一)激發高校院所“三項改革”驅動力
1.開展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試點。鼓勵高校院所將職務科技成果優先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長期使用、轉化。支持高校院所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以現金出資在新區設立企業,新區按照實際出資金額的5%給予最高100萬元的落地獎勵。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在新區完成轉化該科技成果,按實際交易額的10%給予新區企業(科技成果實施方)每家每年最高100萬元的補貼。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自賦權之日起1年內未實質性啟動成果轉化工作的,高校院所應在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綜合服務平臺面向社會公開發布。
2.建立與成果轉化效益掛鉤的職稱直評通道。鼓勵與新區戰略合作的高校院所將教職工在新區科技成果轉化績效,作為職稱評聘、職務晉升、考核獎勵等方面的重要衡量指標,并適當提高權重。教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為在新區轉化科技成果:(1)承接新區科技項目并以其項目成果作價入股;(2)與新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開展技術研發、技術咨詢等橫向合作活動;(3)提出科技成果轉化可行性建議,經采納并在新區復制推廣的。
3.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經營機構。支持高校院所在新區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經營機構,通過知識產權交易、技術產品交易、科技企業孵化、對外投資等專業化服務,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工作??萍汲晒D化經營機構每引導轉化1項科技成果,按實繳貨幣出資金額的5%,給予科技成果轉化經營機構最高10萬元獎勵,每家每年累計最高300萬元。
4.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管理制度。聘請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服務機構,協助與新區有戰略合作的高校院所,完善職務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專業技術人員差異化職稱評聘和考核評價標準、商業化推廣、轉化方案及收益分配、獎勵激勵等機制,編制“兩清單一手冊”(科技成果供給清單、企業技術需求清單及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手冊),打通科技成果在新區轉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5.建立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支持高校院所根據專業特點、行業領域技術發展需要,聘請新區企業核心成員,作為客座教授、特聘導師兼職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支持新區企業建立產業鏈導師工作站,吸納經驗豐富的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員參與企業科技研發、創新等活動,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新區企業與高校院所教職工建立聘用關系的,按當年勞務報酬支出額的20%給予每家每年最高50萬元補貼。
(二)完善技術要素市場資源配置
6.加快成果轉化服務機構集聚。鼓勵高校院所與社會資本合作,在新區設立專業化、市場化、服務能力突出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對落地新區從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交易代理、價值評估、人才培訓等服務的機構,連續三年給予最高10萬元的房租補貼。對獲得高校院所授權,在新區轉化科技成果的服務機構,按不超過實際技術交易額的5%給予每家每年最高50萬元的獎勵。
7.強化科技孵化載體支撐。聚焦新區重點優勢產業,引導高校院所、企業聯合共建專業化眾創空間,為技術轉移活動提供有力支撐。組織遴選一批服務水平高、創新資源配置優、產業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促進器(以下簡稱“三器”)、特色產業園區,與試點高?!岸鄬σ弧苯Y對,提供孵化場地、創業輔導、技術轉移、投融資對接等專業服務。
8.加快共享科研儀器設備。引導新區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為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從中試熟化到生產過程所需的儀器設備、中試生產線等科研儀器設備。對實施科研設施和儀器開放共享服務的科技創新平臺,按平臺開發共享收入的10%給予每年每家最高10萬元補貼。新區在科技創新平臺年度考核和定期評估予以加分獎勵。
9.建立“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沿途轉化機制。支持新區企業對接高校院所,發布企業技術需求,聯動高校院所共同參與“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活動,縮短“孵化—轉化—產業化”時間周期,共建“科研—轉化—產業”的“沿途轉化”全鏈條培育模式,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高校院所通過“揭榜”、“競標”等方式承接新區企業項目,按項目當年實付金額的30%給予每家最高800萬元的配套支持。
10.推動企業就地轉化科技成果。強化企業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在市場導向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在區內轉化應用。圍繞新區重點產業方向,對具有市場導向明確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鼓勵新區企業聯合產業領域相關的其他新區科技型企業共同進行科研轉化,發揮各自產業領域優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推動開放科技成果資源共享,做到新區就地轉化,企業協同共享。圍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形成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以市場化交易平臺為載體、以專業化服務機構為支撐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格局。支持企業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11.支持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鼓勵高校院所、新區企業和社會機構,探索符合市場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成果評價方法、交易規則。鼓勵搭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交易平臺,鏈接研究機構、高校院所,集聚科技中介、法律、會計、資產、融資等機構,開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多維度科技創新服務,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質效。對轉化效果好,并在新區復制推廣的,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勵;獲得市級、省級有關部門認可得以復制推廣的,再分別給予10萬元、15萬元一次性獎勵。
12.壯大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與高校院所合作,在新區共建陜西技術轉移學院,以“理論創新、培養人才、打造隊伍、提升能力、形成生態、促進落地”為目標,圍繞“科技成果聚集+科技成果評價+技術轉移人才+科技金融(投融資)+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的技術轉移孵化全鏈條,培養技術經理人、科技經紀人、產品經理人、工程師隊伍等人才,適時組建科技經紀人協會,爭取轉移轉化領域高級職稱評審權限,探索技術轉移新機制新模式,打造完善的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以人才帶項目、以項目帶企業、以企業帶產業的全新技術轉移生態,推廣至全省秦創原技術轉移人才體系建設,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提供有力的人才評價保障。
(三)健全科技公共服務體系
13.支持科技金融試點與創新。構建“政、銀、保、擔、投”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融合模式,打造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健全新區科技企業信用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科技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培育以風投為核心的科技金融供給模式,打造風投創投集聚區,培育創業投資主體;創新知識產權融資方式,推廣“無形資產質押+銀行直貸”、科技保險貸、技術產權資產證券化等產品,開展投貸擔聯動業務,拓展高校院所孵化科轉企業融資渠道;探索設立擔?;穑瑸樾∥⑵髽I融資提供本息擔保;鼓勵保險業金融機構開發涉及技術轉移、自主研發、知識產權等領域的創新金融保險產品及綜合性保險解決方案。
14.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駐校大使。面向高校院所發出邀約,聘選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人員為駐校科技大使,對內作為全??萍汲晒谛聟^落地轉化的對接人,做好政策咨詢、資源對接、項目推介等工作;對外代表在校教職工,積極參與新區各類意見征集、研討活動,充分發揮科技大使的橋梁作用,增強高校院所與科技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助推與高校產學研的深度合作。
15.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聯盟。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和技術轉移機構聯合組建技術轉移聯盟,強化信息共享與業務合作,負責協商解決科技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具體問題、瓶頸問題,為在新區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統一受理、分解處理、統一回復”等“一站式”服務。定期組織校企合作對接會,匯總需要實現產業化的科技成果、企業產學研合作技術需求目錄;不定期召開科技成果轉化專題會議,統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服務效果好的,新區給予每年20萬元活動經費補貼;有突出貢獻的,可再給予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16.加大政策宣講推介力度。組建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宣講團,宣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關政策;及時挖掘典型案例,總結先進經驗,配合各類媒體做好宣傳報道工作;提升科研人員對相關政策認識、成果轉化意識,打消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疑慮,讓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地生根。
咨詢服務電話
馬女士:3358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