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西安市現代產業布局規劃出爐 壯大現代產業體系 助推高質量發展

 10月29日,記者從市政府獲悉,《西安市現代產業布局規劃》印發,我市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發展,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微信圖片_20201103101427.jpg

  【工作思路】

  我市將緊扣奮力譜寫西安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總體目標,以“五項要求”為統攬,大力實施先進制造業強市戰略,以“五強”為目標,全面提升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以明晰產業發展重點為主線,以產業布局、平臺構建、政策支持為重點,著力推動特色鮮明、布局合理、要素集聚的“6+5+6+1”現代產業體系壯大成勢,構筑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基本原則】

  ——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

  ——堅持協同聯動,錯位發展;

  ——堅持發揮優勢,補足短板;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

  ——堅持要素支撐,協作配套;

  ——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

  【發展目標】

聚焦高端產業與產業高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實施“創新性引領,大企業帶動,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發展戰略,支撐“6+5+6+1”西安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

  ★到2022年,基本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布局,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形成5個千億級支柱產業,全市規上先進制造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先進制造業占GDP比重進一步提高,成為經濟發展主要支撐力量;全市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00億元以上,人工智能等5大新興產業成為發展重要動能;全市生產性服務業總收入達到4000億元以上,現代金融等6大生產性服務業成為產業強市的重要保障;全市旅游業總收入突破5000億元,文化和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5%以上,文化旅游特色產業聚合發展,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70%,形成6個以上千億級支柱產業,產值超百億企業達到20戶,基本建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發展集群化、產業創新協同化,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戰略目標。

  【空間布局】

  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屬性相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做大做強”的原則,加大產業發展的統籌協調力度,使開發區從產業聚集向能級提升轉變,形成“定位明確、產業明晰、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態勢,在空間上逐步形成“一核三帶一通道多板塊”的產業空間布局。

  ★“一核”:指位于城市空間中心的文旅商貿核心。主要包括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形成以文化旅游、商貿服務為主的城市文旅商貿核心區,優化中心城區現代服務功能,提升城市品質。

  ★“三帶”:指高新技術產業帶、先進制造產業帶和文化旅游產業帶。

  ——高新技術產業帶以高新區為引領,主要包含航天基地、長安大學城、高新區、灃東新城、灃西新城。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天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配套發展5大新興產業及相關生產性服務業。

  ——先進制造產業帶以經開區為引領,主要包含秦漢新城、涇河新城、經開區、高陵區、渭北臨潼工業新城、航空基地、閻良區、富閻產業合作園區。重點發展汽車、高端裝備、航空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配套發展5大新興產業及相關生產性服務業。

  ——文化旅游產業帶以曲江新區為引領,主要包含周至縣、鄠邑區、長安區、曲江新區、灞橋區、浐灞生態區、國際港務區、臨潼區、藍田縣等區域。主要發展文化旅游、會議會展、現代金融、數字經濟等產業。

  ★“一通道”:指從空港新城連接高鐵新城到國際港務區的國際物流大通道。主要發展現代物流、臨港經濟、臨空經濟。

  ★“多板塊”:指各區縣、開發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現實需求,明晰發展的重點方向(對文化旅游、現代商貿、健康服務及房地產業等全域性產業不做限制),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板塊。

  【平臺與路徑】

  ★優化支撐平臺

  ——增強經濟輻射帶動能力。

  ——堅持開發區帶動戰略。

  ——推進縣域經濟做大做強。

  ——強化園區化承載。

  ——堅持龍頭企業引領。

  ★明確實施路徑

  大力實施支柱產業提升工程,以新興產業作為帶動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以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工業發展能級內涵,抓重點、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全力做好5個方面10項工作。

  ●實施創新驅動

  完善創新體系。2022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200家以上,市級以上眾創載體達到30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5%以上。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到2022年,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0個、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0戶、制造業創新中心10個以上。

  ●實施“雙招雙引”

  建立精準招商機制。2022年落戶世界500強企業或其分支機構總數達到250家以上。

  加快招才引智。2022年全市各類人才總數爭取突破380萬人。

  ●實施融合發展

  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到2022年,新增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100戶以上,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點示范項目20個以上,西安工業云平臺注冊企業達到15000戶以上。

  促進兩業融合發展。在創新設計、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融資租賃等領域,遴選申報一批國家、省級示范項目和企業,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綜合實力。

  ●實施品牌建設

  提升企業品牌。到2022年,擁有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8戶以上、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50戶以上,新增省級以上質量標桿企業10戶以上、工業品牌培育試點示范企業10戶以上。擁有陜西質量獎企業18家、市級質量獎企業25家以上。

  打造企業家品牌。到2022年,分類培育500名高新技術企業家。

  ●實施提質增效

  推行標準立市。到2022年,企業創新成果轉化標準的能力居于副省級城市前列,培育各類標準化試點示范單位160家以上,制定引領產業發展的“西安標準”60項以上。

  支持供應鏈“本土化”。圍繞提升本地配套率和自給率,支持本地企業為龍頭企業提供配套產品,鼓勵龍頭企業引進或在本地培育配套企業,推動重點產業集群化發展。

  【重點產業與布局】

  圍繞構建“6+5+6+1”現代產業體系目標,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按照有優勢、有基礎、有規模、有條件原則,明晰產業布局,完善產業鏈條,優化支撐平臺,力爭構建定位明確、鏈條完整、集群發展、協同高效的產業支撐體系。

  ★增強核心競爭力,做強支柱產業

  ——電子信息制造發展重點

  集成電路、智能終端、電子元器件、新型顯示、光電芯片、電子新材料。

  ——汽車發展重點

  商用汽車、乘用車、專用汽車、關鍵零部件、汽車后市場。

  ——航空航天發展重點

  航空制造業、航空服務業、航天產品制造、航天器運行管理、航天資源應用服務。

  ——高端裝備制造發展重點

  電力裝備、專用通用裝備、軌道交通裝備。

  ——新材料新能源發展重點

  有色金屬材料、復合材料、太陽能光伏、風電產業、材料裝備制造。

  ——生物醫藥發展重點

  做強現代中藥、做優化學藥、做大生物藥、做精醫療器械。

  ★提升價值鏈,做優生產性服務業

  ——現代金融發展重點

  做強金融市場主體、優化金融市場體系、加快發展普惠金融、深化金融領域創新。

  ——現代物流發展重點

  建設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做強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建設聯內通外的物流通道、建設智慧物流發展示范區、統籌城鄉物流協調發展、優化城市物流空間節點布局。

  ——檢驗檢測認證發展重點

  優化公共檢驗檢測資源配置、發展新型檢驗檢測服務模式。

  ——研發設計發展重點

  壯大研發設計產業規模、打造研發設計新業態新模式。

  ——軟件和信息服務發展重點

  軟件服務外包、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工業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嵌入式軟件、關鍵信息安全技術和產品、促進軟件企業服務化轉型發展。

  ——會議會展發展重點

  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會展名城;著力提升會展國際化水平;創新會展模式,打造知名會展品牌;提升舉辦大型會展活動的承載能力;優化會展業營商環境;健全統計監測,提升會展信息化水平。

  ★聚焦多維度發展,做精文化旅游特色產業

  ——發展重點

  培育文旅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市場主體、大力發展夜游經濟、推動文創產品開發。

  ★突出新基建,做大新興產業

  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發揮本地科技、產業和市場優勢,聚焦人工智能、5G、增材制造、機器人、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興產業方向,把握國家推進“新基建”機遇,進一步完善新興產業基礎設施,擴展新興產業場景和應用,以新興產業賦能傳統產業升級,打造西北地區新興產業發展高地。

  ——人工智能發展重點

  智能軟件產業、智能硬件產業、智能運載工具產業、智能終端產業、智能安防產業、加快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開展5G試點應用示范、大力發展5G產業。

  ——增材制造發展重點

  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升裝備材料產能、加強技術應用推廣。

  ——機器人產業發展重點

  工業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控制系統和集成應用。

  ——大數據和云計算產業發展重點

  以政務數據為突破口發展行業大數據、以企業為主體發展產業領域大數據、推進行業和產業領域大數據融合創新、加強云計算開發平臺建設、推動云計算創新應用。

  【保障措施】

  ★建立工作機制

  ——圍繞統籌推進構建“6+5+6+1”現代產業體系,成立工作專班,及時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把抓產業體系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實到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鏈打造、重點項目建設上;積極推行“鏈長制”,按照區域重點產業布局方向,梳理產業鏈集群“群主”和“鏈長”,制定年度產業發展計劃,推進產業鏈集群化建設。

  ★嚴格產業準入

  ——由市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全市重大產業招商引資項目評估和統籌機制,對招商引資項目進行全方位評估,協調招商引資項目在全市范圍內合理有序流轉,對于合作招商項目,在招商引資考核指標、經濟指標、能耗指標和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首談地一定比例的利益分享。對簽約項目要加大跟蹤落地力度,做到簽約就要落地,落地就要開工,開工就要投產,投產就要見效。對符合區域產業發展定位的招商項目,優先供地,優先辦理手續,市級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給予重點扶持;對不符合區域產業定位的,原則上不得新上項目。

  ★優化土地供給

  ——合理確定全市產業發展用地規模和布局,適當提高產業用地比重,合理確定各區縣、開發區年度制造業土地供應占比最低標準,保障先進制造業用地需求。控制住宅等配套設施用地,并統籌安排好開發建設時序。嚴格按照各區域產業定位對落地項目用地進行管控,優先保障重點發展產業用地,通過發揮土地供給調節功能,逐步解決好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嚴格執行《西安市產業用地指南》明確的產業用地控制標準,嚴把產業用地項目準入、審批、供應、監管、退出及行業評估等環節,實現土地高產高質高效集約節約利用。

  ★加強資本支持

  ——加大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全市各級政府投資基金杠桿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支持產業發展投資規模不低于1000億元,以產業發展形成增量循環,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科技金融模式創新,探索建設權益類要素交易市場,大力發展要素類商品交易市場,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龍門行動”計劃。用好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風險補償資金,發展普惠金融助力民營和中小微企業。

  ★提升營商環境

  ——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加強營商環境政策體系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水平,打造 “四最”西安營商環境品牌。牢固樹立為企業服務的理念,千方百計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千方百計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千方百計支持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千方百計支持企業家干事創業,發揮好“市長特別獎”對企業家的激勵作用,使企業家政治上有地位、社會上有形象、經濟上有實惠。各級各部門一把手要親自抓營商環境建設,對于制約企業發展的用地、拆遷、要素保障等問題,要靠前協調解決。發揮區塊鏈新型可信信息互聯技術的作用,加快推進區塊鏈技術在電子政務領域的運用,堅持“一門、一次、一網”要求,加強政務績效管理,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