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緊急避險開展自救、通報信息組織力量、找準時機迅速反擊……一年來,西咸新區以“最小平安單元”建設為抓手,推動治安防控力量下沉至社區村組末梢。通過全面梳理摸排社會面單位底數、整合群防力量和武器裝備、反復演練測試,全區建成1048個標準化最小平安單元,有效整合群防力量8500余人,基層應急處置響應效率大幅提升,為城市精細化治理探索新路徑。
預防能力體系建設新探索
在創新國家城市發展方式的指引下,西咸新區勇于探索的步伐一直未停。
為了充分調動各級各類力量參與平安建設工作,從2024年4月開始,西咸新區聚焦突發案(事)件預警防控實際,把資源力量下沉到社區、村等基層末梢,在前端預防上發力,將風險隱患化解在最前沿,在全區謀劃實施了最小平安單元體系建設,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務實管用的群防群治工作格局。
“最小平安單元建設的關鍵,是打通公安、鎮街及社會力量防控鏈條,實現風險隱患‘早發現、快處置’。”西咸新區黨群工作部負責人介紹。該體系以公安機關“531”警務機制為基礎,推動黨政、公安、群防力量深度融合,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防控格局。
推進全域建設 分類精準管理
西咸新區堅持應建盡建,根據重點敏感程度和人員密集程度,全面摸底,共梳理出各類社會面重點場所1334個。目前已建成點位1048個,建成率79%。堅持分類施策,根據不同場所的風險隱患情況和治安防控要求,將重點場所分為四類(四色),如,將學校、醫院、黨政機關等敏感程度高的場所定為A類(紅色);將商場、景區等人員密集的場所定為B類(橙色);將小區、村組等安保防范能力薄弱的場所定為C類(黃色);將企業、園區等其他場所定為D類(藍色),分別制定相應要求。堅持統一標準,從名稱、領導、人員、裝備、標識、職責、流程、口徑等八方面逐項明確建設標準,做到標準化、規范化實施。比如,依托基礎網格劃分圖,繪制最小平安單元分布圖,順次編制單元編碼,實現指揮調度“一張圖”。各點位統一配備公示牌和裝備,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迅速求助和各類力量高效集合。
全面整合力量 形成防控合力
西咸新區將保安、物業等作為自有力量,商戶、社區(村)干部、網格員等作為自治力量,城管、綜治巡邏隊員等作為專職力量,民輔警、交巡警、消防救援人員等作為專業力量,在發揮各點位專職保安核心力量作用基礎上,做到“一處呼叫,一片集結”。目前,全區已整合各類群防力量8500余人。統一指揮,建立高效調度機制。最小平安單元力量由鎮街和派出所統一指揮調度,由1名社區(村)干部作為聯絡員,組織四類力量負責治安巡防值守,壓實日常熱備和參與突發案事件預防及先期處置的責任。
常態培訓拉練 提升實戰化水平
“應急處突預防的核心在于降低危害、消除危險,關鍵在于培訓群眾懂處置、會處置。”應急處突演練看似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在運行過程中發現,個別地區也存在“演”大于“練”的現象。為此,西咸新區公安局分管負責民警總結了易上手操作的訓練方法,編發培訓教材,拍攝教學視頻,組織各類力量反復開展培訓,圍繞“實戰目標”掌握處突技能。
隨著培訓拉練的成熟,西咸新區及時調整工作措施,每天安排黨群工作部和公安分局2名干部,通過不打招呼、隨機實地抽查的形式,在各鎮街“警社共治信息協同工作群”中下達測試指令,開展拉動測試,實時通報反饋信息傳遞效率、人員集結速度、裝備攜帶類型、防衛反擊效果等情況,逐環節逐人指導提升,全區各單元四類力量集結平均時間由18分鐘縮短至9分鐘內,不斷接近實戰化要求。
淬煉基層應急實戰能力,激活群防群治末梢神經。西咸新區將持續推進最小平安單元建設,動態更新重點場所底數和四類人員信息,在信息實時傳遞、統一指揮調度、人員迅速集結上再下功夫,不間斷開展拉動測試,6月底前實現全員響應提速至7分鐘以內,加快讓應急反應從習慣形成自然,進一步提升實戰化水平,切實維護全區社會面安全穩定。
“平安建設需久久為功。我們將以最小平安單元為支點,全力守護群眾‘家門口的安全’。”西咸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從“被動處置”到“主動防控”,西咸新區“最小平安單元”體系正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的一張亮麗名片,為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提供鮮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