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西咸新區聚焦群眾“就業難”、企業“招工難”問題,構建“四級幫扶體系”,創新崗位開發模式,實施“靶向培訓”提升就業能力,今年以來,新區開發就業崗位2萬余個,幫助轄區1429名失業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

靶向培訓,推動就業適配化
剛剛培訓完就通過了企業招聘面試,王媚興奮地說:“社區的‘一條龍’服務太貼心了!”這是在西咸新區上林街道灃太花園社區就業驛站舉行的“結業即招聘”活動上發生的一幕。

5月底,西咸新區上林街道就業驛站開展“結業即招聘”活動,40余名參加西式面點師培訓的學員剛結業,就坐在啡鳥咖啡、麥香園等3家餐飲企業的招聘負責人對面開始應聘。當天,6名學員通過面試,21人登記就業意向。“培訓完直接面試,省去了中間環節,企業和求職者都受益。”啡鳥咖啡人事部張經理說道。
“培訓即就業”的高效銜接背后是西咸新區推出的“靶向培訓”機制,即跟著需求找崗位。新區根據企業用工需求開設電鉗焊、家政、養老護理等“訂單班”,學員經過系統培訓,為企業快速鎖定合適人選,不僅節省了招聘成本,也讓越來越多人對口就業。
閉環幫扶,推動就業穩定化
“多虧了就業驛站的職業指導師,幫我找到了新方向。”去年底,張子涵因多次求職失利,一度陷入迷茫。在上林街道就業驛站的職業指導活動中,職業指導師在摸排中了解到她的情況,通過“診斷式”指導,建議她轉向新媒體運營領域,并推薦她參加了技能培訓。現在,她已成功入職一家文化傳媒公司,不僅實現了穩定就業,更在新崗位上找到了職業價值感。
張子涵求職成功,得益于西咸新區完善的幫扶體系。新區人力資源中心負責人介紹,該體系通過“樓棟長-網格員-社區-街鎮-新區”五級聯動,動態摸排失業人員信息,形成精準數據庫。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群體分類施策,對普通失業人員提供崗位匹配、技能培訓;對創業者給予創業擔保貸款;對就業困難群體開展“一對一”職業診斷,兜底安置公益性崗位。
不僅幫就業,還要穩就業。西咸新區創新推出閉環回訪機制:登記3天內開展首次回訪,7天內跟進面試進展,之后進行動態跟蹤。在這一機制下,就業驛站先后3次為退役軍人程國梁匹配崗位,最終助其在際華冰雪世界實現穩定就業。“每次回訪都有人關心我是否適應,真的很暖心。”程國梁說。
在閉環幫扶體系的多維度發力下,西咸新區的就業服務網越織越密。通過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重點幫扶等舉措,幫助140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送崗上門,推動就業精準化
5月的一個清晨,釣臺街道灃潤和園社區廣場上,一場“零距離”招聘會吸引了近百名居民。速迪幫校園外賣、好生活購物超市、飛科思科技、萬科物業等7家企業,提供涵蓋物流配送、商超服務、科技研發、物業管理等80余個崗位。新正大物業公司現場提供保潔、保安等30余個崗位,40歲的王玲很快與好生活購物超市達成意向。“走幾步路就能找工作,太方便了!”她笑著說。
西咸新區今年還舉辦周四常態化招聘會和直播帶崗活動30場,“春風行動”、高校畢業生專場等4場大型招聘會,幫助2500余人達成了就業意向。
這種“送崗上門”的模式源于新區“四向發力”崗位開發策略。新區人力資源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他們依托各產業園區就業服務驛站對接重點企業,發布《緊缺人才需求目錄》,81家企業提供242個崗位,招聘各類人才981人;同時聚焦新區重點項目,高效保障企業用工需求;還為寶媽提供電商客服等彈性崗位,為大齡人員匹配物業、分揀等適配崗位。
“我們不僅要解決‘有沒有崗位’,還要解決‘崗位合不合適’。”窯店街道瑞秋園社區工作人員說。社區主動對接周邊物業和重點項目,為回遷居民提供保潔、保安等崗位,讓群眾實現“下樓即上班”,不僅增加居民收入,也讓基層社會治理更加穩定和諧。
數字賦能,推動零工市場規范化
清晨9點,保潔員李紅梅熟練地接下當天第1個訂單——為灃東新城一家新開業的茶餐廳做保潔。4小時后,120元工資實時到賬的提示音響起,她說:“以前在馬路邊等活兒,現在動動手指就能接單,這個APP上的許多崗位都支持工資日結,工資當日結清,心里特別踏實。”

李紅梅所說的APP,是西咸新區打造的“小秦智工”零工就業系統。該平臺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雇主發布-工人接單-薪資日結”全流程服務,推動零工市場規范化。目前平臺已注冊用工企業2300余家,靈活務工人員1.8萬人,累計促成用工4.1萬人次,發放薪資總額超500萬元。
從幫扶體系到“3+7+N”回訪,從“訂單式”培訓到“零距離”招聘,西咸新區就業服務不僅做到了“有的放矢”,更做到了“雪中送炭”。這種把群眾需求放在首位的服務理念,正是“家門口就業”模式成功的關鍵。
“就業服務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西咸新區社會事業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新區將深化“培訓+就業”聯動機制,對接新區重點項目,開發更多優質崗位,同時探索AI智能匹配等新技術,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