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當青春創意邂逅千年文脈,西咸融媒新青年培養計劃再升級。近日,西咸新區融媒體中心與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攜手打造“游讀經典·尋脈西咸”主題實踐活動,8位播音主持專業學子以獨特鏡頭語言為文化注入新表達,打破傳統經典的時空壁壘,讓其在青年群體中煥發新活力,一場跨越時空的“經典西游”之旅就此熱烈啟程。
游讀體驗,讓經典“活”起來
本次活動中,學生們化身“游讀體驗官”,分別組成四支創作團隊,相繼走進詩經里、昆明池·七夕公園、絲路歡樂世界和茯茶鎮,沉浸式開展主題視頻創作,讓沉睡的經典在鏡頭下“活”起來。
踏入詩經里小鎮,兩位“游讀體驗官”仿佛穿越千年時光。她們在仿古建筑群間,親身體驗詩經中描繪的生活場景。不僅深情誦讀《詩經》選段,還夜游燈會,在璀璨燈火中欣賞非遺表演,深切感受到“詩風浸潤,遇見風雅”的文化韻味。
小鎮不遠處,另一組“游讀體驗官”身著精美漢服,在昆明池·七夕公園開啟了一場浪漫的文化之旅。在這里,她們探尋牛郎織女傳說的演變脈絡,在“愛情祈愿墻”上寫下真摯祝福;最精彩的當數“詩詞接龍”活動,體驗官們與游客互動,一句句經典詩詞在湖光山色間回蕩,為景區增添了濃濃的詩意和浪漫氣息。
走進絲路歡樂世界,兩位“游讀體驗官”瞬間開啟橫跨亞歐大陸的文化探索之旅。他們手持特制“通關文牒”,穿梭在7大主題街區之間,完成特色文化挑戰、收集專屬印章。在琴音劇場,體驗官們與音樂劇《絲路之聲》的演員們攜手,共同誦讀經典篇章,帶領觀眾聆聽絲路故事,仿佛將昔日盛景重現眼前。
在茯茶鎮探訪的“游讀體驗官”們則十分繁忙,他們在茯茶文化博物館系統了解了茯茶的絲路故事,并親身參與到傳統制茶工序之中,筑茶、品茶,將現代人對茶文化的理解與經典詩詞融合,展現茯茶文化在新時代的蓬勃生命力。
百萬傳播量,打造文旅新IP
作為西咸新區融媒體中心與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手打造的創新項目,此次活動以“游讀聯動”為核心,積極探索文旅融合與人才培養的新路徑。系列視頻自8月下旬通過西咸新區官方新媒體矩陣、西北大學新媒體矩陣和中國網、華商網、網易、二三里等媒體同步推送,全網總播放量超百萬。
參與創作的學子們也在此次實踐中收獲滿滿,紛紛分享自己的感悟。詩經里小鎮的“游讀體驗官”拓善敏說:“我們拍攝晨霧中的蒹葭、夕陽下的雎鳩,連水波光影與鳥鳴蟲叫都細膩捕捉,只為讓《詩經》‘活’在當下。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傳承并非復刻經典,而是以專業能力賦予其新的情感共鳴。”

談及在昆明池?七夕公園的拍攝,學生魏欐回憶:“酷暑中外景拍攝與繁復的妝發是不小挑戰,我們提前規劃腳本、溝通團隊,最終高效完成了拍攝。這次經歷讓我拓寬了視野,提升了實踐能力,希望未來有機會創作更多精彩西咸故事。”

學生婁子棋則對自己在絲路歡樂世界的拍攝深有感觸:“這里的‘魔法’是讓絲路成為可觸摸、可參與的真實體驗。絲綢之路是人類向往連接與理解的精神象征,而我們都是這條路上的新行者。”
茯茶鎮的“游讀體驗官”劉欣悅則從專業角度分享心得:“從實地錘煉鏡頭表達到年輕化詮釋經典,每一次優化方案,都是對文化深度與網感表達相統一的實踐。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文化傳承青春接力’的含義。”
校地聯動,賦能青年共成長
此次實踐活動,是西咸新區與西北大學校地合作的深化延續。今年3月,雙方共同為實習實踐基地揭牌,并發布“西咸融媒新青年”培養計劃;5月,新星孵化計劃正式啟動,為學子搭建成長平臺;7月,首期分享會成功舉辦,同時啟動暑期實踐項目《游讀經典?尋脈西咸》。目前,雙方正圍繞人才培養、內容創新等領域持續發力,不斷深化合作,攜手構建產學研融合新范式。
這種“理論實踐融合化+培養模式定制化+課業任務成果化”的創新模式,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創作的作品不僅獲得廣泛傳播,更在各類學科競賽中斬獲佳績,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區域發展“雙贏”。
“我們鼓勵播音學子在丈量大地中讀中國、對話古今傳文脈。這既是專業技能錘煉場,也是學子對中華文化基因的體認與傳播。《游讀中華經典》系列是課堂延伸,更是與文化傳承的青春接力。”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系黨支部書記、副主任殷航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產學研協同育人,加強校地合作,讓中華經典之聲更鏗鏘,助力地方故事借青年之聲傳得更廣、更遠、更入心。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安定表示:“《游讀中華經典》是學院推進‘新文科’建設、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的生動實踐。它將經典誦讀教學從課堂延伸至社會,讓學生在‘行走的課堂’中感知地方文化、講述發展故事,實現專業技能與文化素養雙提升。這種‘接地氣’的研學模式,既激活經典生命力,又對接區域對應用型傳播人才的需求,是培養‘懂中國、愛地方、會表達’傳媒人的重要探索,期待未來能與新區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共促發展。”
未來,西咸新區將繼續拓展校地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通過與高校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開展項目化實踐合作,推動更多優質文化內容產出,培育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融媒體人才,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撐和內容創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