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你看這噴灌的水灑得勻,就算之前雨少,咱玉米穗子也沒癟,再過半個月就能收了!”9月中下旬,陜西西咸新區窯店街道大農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亞洲蹲在自家玉米田邊,手指著運轉的噴灌設備介紹。此時的西咸新區,16.35萬畝秋糧已進入成熟前的關鍵管理期,正在做足準備全力沖刺秋糧豐產豐收。
走進窯店街道田間地頭,放眼望去滿眼金黃。一株株玉米挺拔整齊,葉片在秋陽下泛著油亮光澤。由當地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托管的1500畝玉米均納入當地秋糧單產提升項目,主推單粒精播、密植高效“5335”及水肥精準調控技術。
“往年漫灌一畝需80-100方水、花費45元,現在噴灌一次30方水就夠,成本只要15元,出苗率還比往年提高8-10個百分點。”何亞洲說,合作社還按西咸新區要求為所有玉米地投保政策性農業保險,讓參與種植的860戶農戶“敢投入、無顧慮”,即便今年雨水偏少,也靠技術保住了作物長勢。

同樣受益于單產提升項目的還有崇文鎮農田億號谷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其托管的2550畝耕地中,1900畝地納入單產提升項目。合作社負責人魏彪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采用了密植高效技術,以前每畝玉米密度僅為3500-4000株,現在畝均能達到5500-6000株,我們還會根據測土結果施用玉米專用肥,養分供給特別精準。”
更讓社員和農戶省心的是,西咸新區農業部門還針對秋糧管理需求,邀請農技專家到田間指導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組織觀摩學習與線上培訓,進一步提升防災意識和能力。目前,6750畝秋糧單產提升項目已覆蓋西咸新區1/3鎮街,配套了單粒精播、一噴多促、節水灌溉、化控防倒等高產技術。經測產,玉米平均產量為580kg/畝。
為了確保秋糧豐產豐收萬無一失,國網西咸新區公司全面加強電網運行監控,密切關注負荷變化,按“網格化”分區,以“無人機+人工”模式對涉及秋收的線路、配電變壓器、開關等設備開展巡視,持續加大線路巡視力度,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全面提升電網運行可靠性,確保秋收期間電力穩定供應。

當前,西咸新區秋糧生產形勢積極向好。西咸新區基層工作部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糧食托管等經營方式的逐漸成熟,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等規模化種植主體逐漸增多。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和“一噴多促”等技術得到大面積落實,糧食單產水平穩步提升。
“我們會繼續組織農技人員繼續深入田間地頭,指導各鎮街(村)落實秋糧后期田間各項管理措施,防澇防倒伏,為豐收到倉做好積極準備。”西咸新區基層工作部負責人表示,西咸新區已完成玉米收獲機、小麥播種機和糧食烘干設備的檢修,經調度現有農機完全能滿足“三秋”作業需求,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守住區域糧食安全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