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春日的陽光透過社區活動室的玻璃窗,灑在整齊擺放的棉布袋、膠錘和新鮮花葉上。4月17日上午,西咸新區窯店街道秦苑一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熱鬧非凡,20余名居民齊聚一堂,參與由窯店街道黨委牽頭組織的“指尖傳承·鄰里共美”非遺手作公益課堂首期活動——植物拓染體驗課。作為嵌入式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本次活動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將非遺文化融入居民生活,讓傳統技藝在社區“生根發芽”。
“我們希望通過黨建資源整合,搭建一個居民既能學習傳統文化、又能增進鄰里情感的平臺。”社區工作者趙娜在開場時介紹。近年來,秦苑一路社區以“黨建+文化服務”為切入點,聯合轄區共建單位、黨員志愿者,打造嵌入式社區文化服務矩陣。此次植物拓染課程正是系列活動的首站,從策劃到落地歷時兩個月,先后通過入戶走訪、問卷調查、居民議事會等收集居民需求,并由黨員先鋒隊對接窯店街道辦獲取專業支持。
活動現場,黨員志愿者身著紅馬甲,正手把手教居民選擇拓染花草。“作為黨員,能發揮余熱帶大家感受傳統工藝,特別有意義。”她笑著說道。據統計,本次課程籌備過程中,共有8名黨員志愿者參與物料籌備、教學輔助等工作,彰顯了黨組織在社區文化服務中的引領作用。
非遺課程主講人通過圖文并茂的PPT,向居民講述植物拓染的千年歷史:“大家可別小看這小小的葉片,它可是藏著千年的文化密碼。《詩經》里“綠兮衣兮,綠衣黃裳”的吟唱,說的就是用草木染就的衣裳。古時候沒有化學染料,人們便用木槌將花葉的魂魄“拓”進布料,讓自然的紋路成為永不褪色的詩行。這項技藝承載著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智慧。”隨著屏幕上出現一幅幅精美絕倫的拓染作品,現場響起陣陣驚嘆聲。
本次活動不僅是一場手工體驗,更是秦苑一路社區深化嵌入式治理的縮影。通過黨組織搭建平臺、專業力量注入、居民全程參與的模式,原本“高冷”的非遺技藝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社區公共文化產品。據社區工作人員透露,后續還將推出非遺剪紙、扎染工坊等系列課程,并組建居民非遺手作社團,讓傳統文化在社區實現“自我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