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北杜街道:開辟基層治理的“幸福鄰里”

走進西咸新區北杜街道陽光里第一社區,樓宇間傳來的歡聲笑語與鄰里間的親切問候交織成曲,一幅“睦鄰善治”的和諧畫卷正徐徐展開。這個由7個拆遷村合并而成的“村改居”社區,回遷人口多、流動人口多、老年人口多。如今,通過網格黨群服務驛站的創新實踐,這里不僅實現了從“傳統管理”到“溫情治理”的轉型升級,更讓“幸福鄰里”成為基層治理的鮮活樣本。

“積分兌換”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進入陽光里第一社區馨苑小區網格黨群服務驛站,醒目的積分兌換墻映入眼簾。“參與活動就能獲得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用品。”網格黨群驛站負責人竇晨陽說,通過積分激勵,越來越多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共治共建中。

“我通過清理雜物,用積分換了兩包鹽跟一袋洗衣粉!” 馨苑小區居民王大姐逢人便夸驛站的積分兌換機制,“以前樓道堆著不少雜物,現在清清爽爽,這積分真是‘兌’出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在陽光里第一社區馨苑小區,樓道曾長期被廢舊自行車、家具、紙殼等雜物占據,成為消防安全隱患和鄰里矛盾的焦點。網格黨群服務驛站創新推出“積分兌換 + 環境治理”機制,精準破解這一“頑疾”。 目前,已累計清理樓道雜物300多公斤。曾經堆滿廢舊物品的樓道,變得寬敞明亮。

如今,陽光里第一社區的積分機制已延伸至垃圾分類、安全巡查等多個領域,成為北杜街道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的生動實踐,讓基層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全能大管家”為群眾解決煩心事

“強民叔,我家陽臺漏水了!”“杜師傅,樓上噪聲太大了!”在陽光里第一社區馨苑小區網格黨群服務驛站,每天都會收到這樣的居民求助。

這個120平方米的“紅色微陣地”,是居民眼中的“全能大管家”。桌上擺放的“民情信息庫”詳細記錄著特殊家庭的需求,柜子里的“應急百寶箱”從扳手到急救包一應俱全,“積分小超市”則用生活用品激勵居民參與社區服務。

翻開驛站干部杜強民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每日的忙碌:調解家庭矛盾、組織象棋比賽、協調房屋漏水糾紛、登記紅白喜事活動……“我們實行的是‘日必干、周必做、月開展’的工作模式,社區里的問題發現得快、反饋得快、處置得更快,昨天有人反映樓道燈不亮,午飯時間我就修好了。”杜強民自豪地說。他的手機每天24小時開機,隨時處理居民的呼叫,被居民們親切地稱為“社區110”。這位老村干部的新使命,正是驛站“民呼我應”服務理念的最佳詮釋。

用“微網格”實現“精治理”

近年來,北杜街道將網格作為社區治理的基本模塊,把黨群服務驛站建進社區網格,探索黨建引領賦能在一線、資源力量匯聚在一線、黨群議事協商在一線、群眾訴求解決在一線、民生服務扎根在一線的工作機制,讓網格驛站不僅成為解決問題的“前線”,更成為便民惠民的“樞紐”。在這里,工作人員協助居民辦理殘疾證、完成就業登記;為高齡老人提供“代購+送餐”服務;定期組織書畫交流、節日聯歡,拉近鄰里距離;公示欄上的“小區百事通”信息共享平臺,更是將便民服務資源送到居民指尖。

“以前覺得社區就是個住的地方,現在這里更像是個大家庭。”年逾八旬的徐奶奶將親手縫制的刺繡坐墊贈予驛站,用一針一線表達對驛站工作的認可,“我繡的是朵朵向陽花,驛站暖了大家的心,我也得讓它更暖些。”

陽光里第一社區的治理實踐,是北杜街道深化基層治理創新的縮影。通過網格黨群服務驛站,社區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居民家門口,用“微網格”實現“精治理”,用“小驛站”托起“大幸福”。在這里,“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是居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五年時間,這個由“村改居”轉型而來的社區完成了華麗蛻變,從“家族村落”變成了“熟人社區”,從“傳統管理”變成了“治理樣板”。如今的陽光里第一社區,正以網格驛站為支點,撬動基層治理的“幸福杠桿”,讓每一位居民都能在陽光里體面生活,讓“幸福鄰里”成為北杜街道基層治理的溫暖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