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老村莊如何實現大變樣?如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今天,請跟隨小編一起走進石劉村和西劉村,看兩位駐村第一書記用實干巧思交出的精彩答卷。
石劉村
沉寂小村落重煥生機
在石劉村,“長幼互為師”課堂人氣火爆,年輕人為老年人精心“定制”智能手機使用培訓、教醫療急救常識,老年人向年輕人傳授戲曲表演技巧、分享田間地頭的種植經驗。去年夏天,“石劉夜校”的10余期課程吸引了超300人次參與。
2023年7月初到太平鎮石劉村,第一書記郝晨哲便開啟“敲門行動”,挨個走訪村民,了解村民所想所盼。兩年里,她把村民的“小事”當作心頭大事:村里的路燈亮了、困難群體得到幫助了……這些細碎的溫暖,讓村民們逐漸向她敞開了心扉。
“村里太久沒有熱鬧過了!”當了解到村民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后,郝晨哲隨即張羅起各類文化活動:既有融入志愿服務的鄉村春晚,也有老少同堂的暑期“夜校”課堂,還有結合農耕文化的趣味運動會……這些活動一辦起來,就吸引了村民們踴躍參與。為了讓這股熱情持續升溫,郝晨哲鼓勵村里的文藝愛好者組建戲曲隊。從2024年6月起,每逢6號、16號、26號,戲迷們就會自發聚集在村委會廣場,亮開嗓子唱上幾曲。
一項項文化活動不僅讓村莊充滿活力,也讓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加強。“遇到汛期,村里的年輕人自發組成應急小隊,冒雨和我們一起排查隱患、疏通管道,還有戲曲愛好者主動編寫唱詞宣傳醫保政策……”說起村里的這些“新變化”,郝晨哲十分欣喜。
西劉村
從“等待拆遷”到“享受生活”
回憶起初到北杜街道西劉村的情景,西劉村第一書記曹建輝至今印象深刻,村委會辦公室年久失修,更讓他感慨的是由于村子并非永久保留村,大家心里總想著“說不定啥時候就拆遷了”,部分工作推進速度較為緩慢。
面對村子現狀,曹建輝積極爭取來資金,帶著大家對村委會來了場“大改造”,不僅完成了修繕工作,更增設了會議室、黨員活動中心、群眾閱覽室和黨群服務中心。硬件升級剛落定,他又領著村干部們琢磨起建章立制的事兒,要讓村委會真正成為服務大伙兒的“主心骨”。
現在的村委會,每天有村干部輪班值守。黨群服務中心里,“惠民政策清單”二維碼整合了民政、社保、計生等23項高頻事項流程,村民只需掃個碼,足不出戶就能把事兒弄明白,實現“一站式”服務。
“我們修了一條簡易石子路,讓村民進出村子不用再繞行大半圈。”曹建輝帶著村民先修通了這條便民路,接著又把破損的路面修平整,將主干道外墻重新粉刷,并更換路燈、發放垃圾分類桶、建設交通勸導站。最亮眼的是家家戶戶門前統一裝上了柵欄,種上了月季,不少人還在院里種上了黃瓜、西紅柿。
村委會的大變樣和規整的管理機制,讓村干部們擰成了一股繩。而這些實打實的基礎設施升級,更讓村民們越干越有勁頭。如今大伙兒都主動加入到村莊美化里,房前屋后月季開得艷,瓜果蔬菜長得旺,村子既干凈又透著濃濃的田園味兒。
2024年,西劉村獲得西咸新區“星標工程”示范黨支部和北杜街道“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稱號,村民們建設家園的勁頭更足了。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石劉村的文化活力與西劉村的環境蝶變,詮釋著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前者以“精神共鳴”凝聚人心,后者用“家園重塑”激活動能。鄉村的生命力如破土新芽,在西咸的土地上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