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釣臺街道龍臺觀路社區的小廣場已泛起陣陣歡聲笑語。身著紅馬甲的愛心媽媽護送孩子們走向校園,晨練歸來的老人們圍坐在石桌旁熱議著手機里的“社區大事記”。在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社區,一部部智能手機架起了居民與社區之間的“連心橋”——指尖輕觸便能傳遞訴求,屏幕那端的回應總帶著暖意。
云端搭臺聚民意 指尖互動解民憂
打開龍臺觀路社區居民微信群,各類民生訴求如潮水般涌來:“孩子打疫苗怎么預約?”“想找靠譜的家政阿姨”“樓上鄰居半夜噪音太大”……面對紛繁復雜的民生百態,社區工作者小王始終保持著“秒回”的速度,將每條消息轉化為工整的需求清單。這份每日更新的“民生臺賬”,成為社區治理的“晴雨表”和“風向標”。通過“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的閉環機制,原本分散的個體訴求被系統梳理成可量化的服務事項,讓基層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出擊”。

能人組團顯身手 服務上門暖人心
在社區黨組織的號召下,一支由退休教師、文藝骨干、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志愿服務隊應運而生。72歲的何大爺便是其中的“明星選手”,每逢春節前夕,他的案頭總是堆滿鮮紅宣紙,筆走龍蛇間,“福滿人間”“萬事如意”等吉祥話語躍然紙上。這位有著四十載書法功底的老人,不僅在社區活動室揮毫潑墨,還主動為獨居老人送春聯上門,用墨香傳遞溫情。像他這樣的志愿者,正以各自所長編織著社區服務的“千絲萬縷”:有人化身“生活管家”牽線家政資源,有人變身“和事佬”調解鄰里糾紛,更有人擔任“政策宣講員”解讀惠民政策。

小事快辦顯擔當 急難愁盼見真情
“我家老人行動不便,想申請居家養老服務該找誰?”居民李女士在群里發出的求助信息,瞬間牽動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心弦。從對接養老服務中心到量身定制照護方案,短短兩小時內便完成了全流程服務。這樣的高效響應并非個例,當王女士與張女士因噪音問題在業主群激烈爭執時,社區網格員第一時間介入,通過“背靠背”調解、“面對面”溝通,最終化干戈為玉帛。正是這些看似瑣碎卻關乎幸福的“關鍵小事”,讓居民真切感受到“說話有人聽、有事有人管”。

共治共享激活力 睦鄰友好譜新篇
如今的龍臺觀路社區,微信群不僅是信息發布的平臺,更成為居民議事協商的“虛擬議事廳”。從垃圾分類宣傳到老舊小區改造意見征集,從暑期托管班開設到節日文化活動策劃,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主動“發聲”。社區黨支部順勢而為,建立“微心愿”“金點子”征集機制,將群眾智慧融入治理實踐。這種“線上+線下”聯動的服務模式,既保留了傳統社區工作的扎實作風,又注入了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活力。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每個居民都能感受到,只要拿出手機發個消息,背后就有整個社區的支持。”社區書記感慨道。如今,這張覆蓋全社區的“民生服務網”越織越密,不僅兜住了家長里短的煩心事,更托舉起基層治理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