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0月22日,連綿陰雨終于放晴,西咸新區上林街道灃太花園社區的文化廣場上,幾位老人正在活動筋骨。不遠處,義務理發點已經擺開了陣勢,58歲的志愿者陳淑俠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飛,伴隨著清脆的咔嚓聲,也伴隨著鄰里間的歡聲笑語。
基層社區是居民生活的“小家”,也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凝聚社區力量、激活鄰里溫情,讓居民在社區找到歸屬感與幸福感,是每個基層社區探索的方向。在灃太花園社區,一支“銀齡志愿者”隊伍用行動給出了答案。他們帶著熱情與擔當活躍在社區各個角落,成為串聯鄰里、共建家園的重要力量,也讓社區生活愈發鮮活溫暖。

銀齡志愿者
用服務連起鄰里情
灃太花園社區有一支平均年齡超60歲的銀齡志愿者隊伍,成員多為退休黨員和熱心居民。他們的服務,始于解決老人最實際的生活難題。

這個設在社區廣場一角的義務理發點,就是銀齡志愿者陳淑俠和她的伙伴們的“固定崗位”。“以前理個發,得坐兩站公交車,現在下樓就能剪,方便多了。”剛理完發的李伯群對著鏡子照了照,滿意地說。
起初,義務理發只是為了解決社區老人,特別是高齡、行動不便老人的“頭等”難題。沒想到,隨著參與的志愿者越來越多,這里漸漸成了鄰里交流、互幫互助的“溫馨小據點”。一把小小的剪刀,不僅化解了老人們的生活不便,更剪斷了疏離,連起了日漸親厚的鄰里情。
陳淑俠是位退休黨員,也是社區銀齡志愿者服務隊的骨干成員。“我是一名老黨員,雖然退休了,也想為大家多做些實實在在的小事,這樣心里才踏實。”她的話樸實無華,卻道出了許多銀齡志愿者的共同心聲。
除了義務理發,社區文藝活動室里同樣熱鬧。熱愛唱歌的王學習主動牽頭,組建了社區合唱隊;田阿姨則帶著志同道合的朋友,定期開展廣場舞活動。從日常的排練磨合,到節日里的文藝展演,秦腔、老歌輪番登場,這里成了匯聚社區人氣的“快樂沙龍”。

“以前住了好幾年,對門鄰居都不認識,現在一起活動,見面都會主動打招呼。”居民王玉琴道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這些由銀齡志愿者牽頭組織的活動,像一塊磁石,將居民從“小家”吸引到“大家”,既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重塑了親密和諧的鄰里關系。
銀發力量
社區共治的“智囊團”
銀齡志愿者們不僅提供社區服務,更是憑借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深厚的社區情懷,成為社區治理的“智囊團”與“生力軍”。
社區“睦鄰小屋”的議事會,是銀齡志愿者們匯聚智慧的重要平臺。面對曾經困擾社區的電動車停放亂、充電難問題,他們積極發聲。有的提議利用閑置草坪,有的建議改造廣場邊角……大家結合日常觀察,提出了許多接地氣的解決方案。經過多次協商,社區綜合各方意見最終確定了社區電動車充電車棚建設方案,有效破解了管理難題。

在社區的“小夜鷹”治安巡邏隊中,銀齡志愿者們也是中堅力量。他們每晚輪流與物業協同巡查,排查隱患、調解矛盾。節假日里,一句句“注意防火防盜”的貼心提醒,讓社區的安全防線更加牢固。
志愿者高永生還有個特殊的“身份”——“社區記錄者”。他總是手持相機,跟在巡邏隊伍或服務現場,默默用鏡頭捕捉志愿服務的溫暖瞬間。這些照片不僅記錄下銀齡志愿者的付出,更吸引了越來越多居民主動加入,共同為建設美好家園出一份力。
如今,走進西咸新區上林街道,隨處可見銀發群體忙碌的身影,他們或是在“銀發調解室”耐心傾聽群眾訴求,或是在社區廣場開展志愿服務,或是在“銀發議事會”為社區發展建言獻策……

這些“銀發先鋒”,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的初心與擔當。在他們的助力下,西咸新區基層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水平持續提升,社區治理更貼近群眾需求、更具溫度。未來,新區將繼續探索優化服務模式,努力為居民創造更舒心、更安心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