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今日,人民日報18版推出整版新聞報道《因地制宜建設氣候適應性城市》,其中,關注西咸新區作為試點地區在水資源綜合管理領域創新實踐,內容節選如下。
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于11月30日在阿聯酋迪拜開幕,增強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是大會一項重要議題。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一貫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持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
2017年,我國啟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按照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類適應地區,根據不同的城市氣候風險、城市規模、城市功能等,將海南省海口市、陜西省西咸新區、浙江省麗水市等28個地區列入試點名單。前不久,生態環境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將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一批工作基礎好、預期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試點城市,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
氣候適應型城市是什么樣的?怎樣有效減少氣候風險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記者進行了采訪。
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天福和園小區里,一座座小花園點綴在樓宇間。花園四周布滿了碎石塊,并用鐵絲籠固定,形成透水鋪裝石籠。“這是‘海綿設施’,過濾雨水的同時,還有景觀效果。”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工作人員張哲說。
在天福和園小區,道路兩側、綠地里,錯落起伏的草溝、礫石溝形成過濾階梯,雨水在自然過濾的基礎上,流向滯蓄型雨水花園。當雨量過大時,雨水通過溢流井流入小區的雨水收集池,再通過市政雨水管網,流向灃西新城雨洪調蓄樞紐中心綠廊。“前段時間下大雨,小區的路面一點兒都沒積水,這些設施起了大作用。”小區居民劉源說。
目前,西咸新區在全域推廣海綿城市建設2100萬平方米,推廣綠色建筑4510萬平方米,建成綠地1.05億平方米、綠道863公里。“國家級新區在生態城市建設、氣候風險防范等方面建設標準很高,能發揮示范創新引領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鄭艷表示。
根據自身氣候特征與發展階段,試點城市在水資源管理、基礎設施、交通、建筑等領域,因地制宜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建設工程,城市基礎設施韌性、水資源綜合管理能力、生態系統穩定性等逐步提升。
今年8月,生態環境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明確年底前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一批工作基礎好、預期示范帶動作用強的試點城市,積極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試點申報城市將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完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優化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氣候韌性等重點任務,合理確定本地試點建設目標,進一步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路徑和模式,有效提升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更好守護城市安全,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