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3月25日,《西安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人才也能“共享” 西安先行先試》聚焦西咸新區,通過校招共用“三池一機制”建設搭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全文如下。
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當下,共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才是否也能共享?
答案是肯定的。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最優先位置,大力建設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
“校招共用”引才模式便是西安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干舉措。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西安正抓住“人才”這個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創新推動“共享”人才,引導緊缺人才向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流動集聚,打破學科壁壘、領域隔閡等限制,實現靶向引才、以產引才,全面優化創新創業的“雨林生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打破“圍墻” “共享”人才
| 圖中左二為王文毅博士 |
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教師王文毅就是一位“共享”人才。不久前,記者在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見到王文毅時,他正帶著一支由西安交大師生和陜汽集團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技術團隊,在新能源重卡熱管理系統試驗臺前忙碌著。
為什么說王文毅是“共享”人才?誰在“共享”他?
答案藏在“校招共用”這四個字中。
王文毅曾留學美國,是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后進入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擔任博士后,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熱泵空調、熱管理系統智能控制開發及智能電網頻率調節的控制算法開發研究。
這樣一位高層次人才,正是高校和企業都迫切需求的。
2023年,西安交通大學和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按照“校招共用”模式,共同選拔引進了王文毅。入職西安交大后,他便前往陜汽集團駐企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協助企業攻克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方面的技術難點,提升產品競爭力。
像王文毅這樣的“共享”人才,在西安并不少見。
去年3月,2023秦創原人才高峰論壇暨秦創原人才活動周開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學、西咸新區管委會、灃西新城管委會共同簽訂了《西安交通大學 西咸新區管委會 灃西新城管委會“三池一機制”建設先行先試戰略合作協議》。按照《協議》,西安交通大學、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共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共建“人才池、項目池、資金池”,并為“三池”建立互聯互通、匹配對接機制,推動“校招共用”人才落地,為人才找項目、以項目招人才。
人才聚則產業興,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池”是“三池一機制”中的重要一環。
“校招共用”按照“高校聘、企業用、政府助”的思路引才聚才,由西安交通大學主動打破大學“圍墻”,將人才“蓄水池”向各領域、各市場主體、用才主體開放,通過對接機制的紐帶與橋梁連接,實現“人才+項目”或“項目+資金”的精準匹配。
“校招共用”西安先行先試
先行先試“校招共用”,西安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實現了校企深度合作,解決了共同破解關鍵核心技術的難題。
西安擁有眾多的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及科技產業,科教人才優勢顯著,但高校研究常以學術為導向,企業研究則以實際應用及效益為導向,兩者之間有一定鴻溝。
“校招共用”實現人才培養的產業需求側和教育供給側要素全方位融合,推動更多關鍵性技術成果轉化為先進生產力,成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題眼”,也是讓產業滿盤皆活的“棋子”。
“校招共用”的關鍵詞之一是“校招”,對于科研人才而言,西安交通大學在人才、教育、科研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吸引力巨大,高校作為招聘主體,更容易招引高層次人才。
“校招”并不是無的放矢,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招引適應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需求的拔尖人才。人才需求清單由企業確定,西安交通大學按照清單發布招聘公告,并由校企雙方共同對推薦人選組織評議。
“校招共用”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共用”,指的是面向各領域市場主體、用才主體開放,按市場規則進行“人才與項目”的投放匹配。招引來的人才,可直接派駐企業一線解決企業實際存在的技術問題,開展針對企業具體需求的創新研究工作。
圖片
“按照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傳統合作模式,因為雙向研究的導向不同,可能會導致企業期盼的創新成果對于高校來說不是一個前沿的研究方向,而高校的創新成果難以被企業所認同和接受。‘校招共用’機制則解決了這些問題。”王文毅說。
王文毅帶領的技術團隊由高校博士生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組成,幾個月的駐企工作讓王文毅收獲滿滿:“在這一過程中,既可以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適應產業實際需求的學習中,同時也可以帶動企業技術團隊成長,共同推動創新技術的轉化和實際應用。”
企業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組織人事部部長孫丕武說,通過“校招共用”機制引進人才,使企業在熱管理領域理論計算和仿真基礎理論計算能力得到提升,現有的新能源重卡集成熱管理系統實現全面升級。不僅如此,這一機制還充分促進了高校和企業在多個項目上的深度合作,實現了多方共贏。
為西安“雙中心”建設提供支撐
“校招共用”的目標并不僅僅是招才引智,還要聚焦陜西省24條重點產業鏈和西安市19條重點產業鏈,校企聯合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實現科研成果到生產線的跨越。
“校招共用”運作以來,支持企業引進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既包括具有國際視野、能夠謀劃中長期科技事業發展的戰略科學家,也包括具有領導力、在重大前沿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行業突出貢獻者,還包括具有示范作用、針對全省重要科技短板,能夠解決全省重要或關鍵科技問題的技術專家,以及具有省內一流水平,圍繞全省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發展,能夠帶來重要推動促進力的創新人才、創造人才、發明人才和創業人才。
目前,“校招共用”已初見成效,人才項目市場化匹配對接實現高效運轉。校地雙方建立多方會商機制,定期梳理人才清單、技術清單、項目清單。通過定期發布人才和項目清單,加強各類科技人才交流,用好用活各類高精尖人才,將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成為陜西省乃至全國高層次人才匯聚、創新資源聚集的創新驅動引擎,服務高端人才落戶秦創原總窗口,推動了全國首輛鎂合金輕量化掛車等一批科研成果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完美跨越。
2023年12月,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的會議,審議了《陜西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實施辦法(試行)》,強調要強化系統觀念、優化人才生態,全鏈條悉心育才、全方位傾心引才、全要素精心用才,切實打好“組合拳”、建設“強磁場”,努力在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上實現更大突破。
這也意味著,未來校招共用機制將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實現推廣和應用,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構建硬科技催生、轉化、產業化的良好環境,也為西安“雙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共享”人才也將助力西安打造出富有競爭力的“人才池”,充分發揮科教優勢,使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更好協同起來,不斷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先進優質的人才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營造更加開放包容、多元共生的創新生態,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