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立于渭北五陵原上,舉目四望,秦咸陽宮遺址等宮殿基址星羅棋布,漢高祖長陵等帝陵屹立。
不遠處,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以下簡稱“陜歷博秦漢館”)引人注目。主館區7座建筑如北斗七星排列,彼此以廊道相連。從空中俯瞰,古老遺址與現代場館交相輝映。
方寸之間,一覽千年。近年來,參觀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博物館已成為人們文化休閑的重要場所、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記。在西咸新區,各類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不斷推進,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
博物館,是一部跨越時空的歷史長卷、一座文明交融的文化橋梁、一本翻不盡的未來之書。
“它來自漢代,長9.71米、寬1.98米,是省考古研究院渭橋考古隊在漢長安城北渭橋遺址發現的一艘古船。”5月30日,陜歷博秦漢館講解員馬偉正在給游客講解。歷經千年時光,被河水反復沖刷,船體還能被還原,堪稱奇跡。
“這就得說到這艘船的制作工藝——榫卯。”馬偉娓娓道來,這種大量使用木榫板、木釘并聯船板的技術在古羅馬時期很流行,但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這艘古船體現了古人的高超技藝,見證了秦漢時期與世界各國交往交融的歷史,是千年來中西方通過絲綢之路往來交流的見證。“絲路一號”的稱號由此而來。
| 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內展出的石鎧甲及石胄(2024年5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
石鎧甲、杜虎符、鎏金銅蠶……一件件精美文物,無聲訴說著中華文明的璀璨奪目。武漢游客劉洪斌一路走一路看,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
5月18日,陜歷博秦漢館推出“秦漢文明”系列展覽。展出的1500余件文物中,90%為首次展出。當天,一同亮相的還有“大美中國——秦漢文明專題展”之“城與陵”和“技與美”專題陳列展。
“秦漢氣象令人神往,中華文明令人驕傲。”劉洪斌說。
博物館研學,讓學生在“行走的課堂”中品讀傳統文化。
5月29日,涇河新城中國茯茶文化博物館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茯茶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羅榮利在為600多名學生上制茶課。
“孩子們在博物館參觀了解茯茶的歷史文化之后,再上手操作,熱情很高。”羅榮利說,看到孩子們對非遺感興趣,他感到很欣慰。
據統計,2023年,西咸新區累計接待研學團隊409個,研學游正在成為文旅教育市場的亮點。
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煥發新生機
歷史是城市獨特的記憶,文化是城市流淌的血脈。
陜歷博秦漢館向北不到1公里,全新改造提升的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已于5月16日開館,最新推出的“大秦中樞·六合一統”陳列展覽。展出的74件(組)文物均出土自秦咸陽城遺址。
再往北,文物主題游徑“大漢紫道”蜿蜒而去,將串聯起7座西漢帝陵、16個文旅節點,實現區域文旅景點串珠成鏈、一體聯動,成為展示西漢政治、陵墓制度及文化藝術發展傳承的重要窗口。穿行其中,就像和歷史對話。
據了解,西咸新區范圍內共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80余處,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54個點。在秦漢新城,一邊是302平方公里的轄區內有104平方公里是遺址保護區的現實,另一邊是20萬農業人口、15萬畝耕地的現狀。在遺址保護與開發建設之間,在城市化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如何才能找到平衡點?
“在城市建設中,我們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城市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楊仁華說,西咸新區一直在探索將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融入現代生活,將歷史文化與城市發展相融合,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沉睡千年的遺址,也造福著周邊群眾。端午節臨近,秦漢新城窯店街道劉家溝村20家農家樂迎來旺季,游玩訪古的客人絡繹不絕。“村里家家戶戶都辦起了窯洞農家樂、窯洞民宿。祖祖輩輩居住的窯洞,現在成了‘寶貝’。我家辦的窯洞農家樂一年凈收入近20萬元。”59歲的村民胡寶全高興地說。
村民何銀紅擔任文保員20多年,如今還兼職當導游。“陜歷博秦漢館里的皇后之璽、西漢三千兵俑、長陵瓦當都出土于我的家鄉。想到這些,我就充滿自豪。這里,抓一把黃土都是歷史。”何銀紅說。
城市因文化更美好
“這次博物館日,我們還推出了基于文博行業服務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全平臺大型3D實時圖形引擎、國內首創的實物隱形3D水印技術,結合AR技術、裸眼3D技術,展示多項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應用產品。”空港新城轄區企業陜西絲路創想品牌文化科技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沛琿表示,他們以數字科技的表現手段,用更有互動性與體驗感的形式,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為了推動文物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秦漢新城與多家文博機構開展博物館數字化改造和文創合作,采集文物1萬余件,利用數字技術還原、解析并建成歷史文化數據資源庫“秦漢歷史文化資源云”。
95后西安市民陸文說:“我是《大秦賦》的粉絲,看了這部劇以后,對秦文化特別感興趣。現在,每到周末,我就會到秦漢新城逛逛。”
陸文口中的《大秦賦》是由秦漢新城影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秦漢影視”)參與打造的電視劇,2020年在央視總臺播出。“文化是我們的立身之本。”秦漢影視總經理王藝青認為,《大秦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秦文化本身的影響力。
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沃土。
目前,秦漢新城影視文化產業基地聚集了268家影視企業,覆蓋影視文化全產業鏈,培育孵化企業19家,注冊資本超20億元,入駐企業參與和儲備項目總量超過300個。
置身于“活化”的歷史中,人們總能從“不忘本來”中獲得“開辟未來”的力量。
如今,西咸新區正加快推動秦創原文旅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掛牌,通過強化科技賦能,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加快引入數字研發、短視頻內容生產、直播電商運營等,打造文旅科技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