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7月10日,CCTV-13特別節目《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關注西咸新區在科技創新及對外開放等方面發展成效。
十年來,陜西技術合同成交額從600多億元增加到4100多億元,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71.72%,提高了15個百分點。數字的背后是陜西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探索推廣的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旨在破解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的難題。
“復活”一條金魚需要幾步?在銀豐生物集團陜西干細胞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豐生物”)的實驗室內,將活蹦亂跳的小金魚放置在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中,經過深低溫儲存技術處理后,迅速進入凍存狀態,將它再次放入水中,它很快又恢復了活力。

這個實驗是近些年陜西產學研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讓生命暫停后有了重啟的可能。剛剛這個趣味實驗形象地類比了人體深低溫凍存技術,作為西安市重點引進的生物科技龍頭項目,該公司投資1億元落戶西咸新區,就是看中了陜西的“三項改革”對企業未來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
什么是“三項改革”?
一是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
二是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
三是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研成果轉化

陜西省科學技術廳創新體系與政策法規處處長馬云說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比較偏前端,缺少中試熟化的過程,中小微科技型企業一般面臨著資金短缺、科技成果轉化門檻較高等難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推出了先使用后付費等一系列舉措,推動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
以前必須先花錢買技術,現在科研成果可以先使用后付費,這就是“三項改革”中的具體舉措之一,看似簡單的一先一后,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很快,銀豐生物就與高校、醫院展開合作,先使用高校的相關科研成果。
銀豐生物集團陜西干細胞工程有限公司實驗室兼研發部主任夏潔芳說:“我們和延安大學做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腦膠質瘤的項目,降低了我們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對企業來說是極大的利好?!?/p>
和銀豐生物的困難不同,高校科研團隊的難點在于體制機制的壁壘,幾年前,針對高精度溫度傳感器國產化問題,西北工業大學科研團隊破解了該項技術中卡脖子的難題,但在轉化初期就碰了釘子。

“因為它是植物科技發明成果,屬于國有資產,如果在創業過程中創業失敗,那么我們面臨的就是國有資產流失,這是我們最擔心的?!蔽鞅惫I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羅劍說道。
陜西省推出植物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將植物科技成果,從現有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中退出進行單列管理,不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范圍,推動科研人員和科研單位放心轉、大膽轉,解決他們不敢轉的難題。
為創新兜底,高??蒲袌F隊沒了后顧之憂,2022年,西工大教研團隊成立了國內首家量產薄膜薄電組企業,由學校參股,4年前研發的技術成為關鍵。在政府多部門從場地到資金等多方幫助下,不到一年,科研成果就走上了生產線,打破國外近30年的壟斷。
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羅劍說道:“在初期,政府幫我們對接了秦創原創智云谷1200平方米的場地支持,還給予了三年免租的政策,對于注冊資本給予10%的支持,對我們購置設備提供30%補貼。”
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幾乎每周都有兩到三場路演,這是政府在政策支持之外給高校團隊、科技企業搭建的交流和宣推平臺。
三年來,全省開展路演活動540場、推薦項目6500多個,在“三項改革”舉措的推動下,高校團隊、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從“書架”到“貨架”,從實驗室走向實體產業。僅西北工業大學一所高校,就將200多項知識產權評估納入改革,近8家企業獲得成果轉化收益24億余元。

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張開富:“學校的科技創新成果及時轉化,應用于國家重大任務的裝備產業和產業鏈上,有2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支撐了百余項國家重大任務?!?/p>
截至今年6月底,陜西“三項改革”試點單位已經擴大至156家,完成成果轉移轉化2.5萬項,科研人員領辦創辦企業1,500多家,依托秦創原和“三項改革”,陜西把科創優勢不斷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優勢。
陜西作為我國向西開放重要基地,加快構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大通道。其中,2016年批準設立的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為陜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加快構筑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的重要支點。

陜西西咸新區海倉供應鏈倉庫經理張晶:“我們的客戶,想在韓國進做一個美妝產品,想咨詢一下稅率?!?/p>
陜西自貿試驗區RCEP企業服務中心員工胡迎迎:“我們建議企業辦理中韓自貿協定的原產地證書,即可享受最優惠稅率0%,相當于就是0關稅。”
“從最初的原產地證辦理,以及金融信用證辦理,到物流信息辦理,還有一些檢驗檢疫各種證書,在這里都可以實現‘一站式’辦理完成。”陜西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發展和經濟運行部部長黨李明說。
一件從國外購物網站購買的商品入關最快需要多久?答案是6秒鐘。一條傳送帶,又是一條物流線,同時也是海關的查驗線,兩條線合二為一,保障了商品的快速通關。
西安咸陽機場海關快件監管二科三級主辦高強:“CT的全景式智能會審,發現一個攔截商品可能涉及安全準入后,就會自動標記出來。”

西安咸陽機場海關關長齊波:“去年我們首次突破了700萬單,全國排第五名,內陸排第一名。今年上半年,已經到了340萬單,比去年同期增長1.5%左右?!?/p>
秦創原遙感衛星大數據中心負責人王敬華:“下訂單在線支付完成國際結算,去年的下載量大概在5000多,今年現在已經達到5萬多,公司的營收由成立初期的260萬,已提升至去年的9700多萬,今年我們有望突破5個億。”

看完了自貿區的科技和高校,接下來一起去看看古今交融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這座機場是全國十大航空樞紐之一,國內航網通達性居全國之首。正在建設的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投運后,機場將會擁有4條跑道,109萬平方米的航站樓,旅客的保障能力躍升至8300萬人次。
為什么說這座機場古今交融
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看看

從這些建筑的風格,您可能會以為身處一家博物館,但事實上這里卻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中的東航站樓出發大廳。鏡頭中的仿唐建筑群就位于航站樓內,這里未來將建設全球機場首家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館,展示西安機場歷次建設期間考古發掘的文物,講述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的故事。

這座按照木結構傳統形制建造的航站樓里融合了鋼結構、金屬瓦、玻璃等現代建筑表現手法,行走其中,移步換景間,如唐長安城徐徐展開,營造出一種中國繪畫中長卷的美感。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設備的壓力測試,不同于之前,眼前的行李系統,注重旅客的人文關懷,值機區域采用了下沉式的設計,皮帶機僅高出地面5厘米,便于旅客托運行李,同時也保證了旅客安全。

變化不僅僅體現在設計理念上,也體現在速度和效率上。行李傳送系統的設備總長度37千米,也是目前國內單體航站樓中規模最大的系統。
在行李分揀設備機房,這些高速運行的黃色托盤小車,速度達到了兩米每秒,是傳統輸送機系統的兩倍。行李從值機柜臺至出港轉盤平均處理時間大約為7分鐘,最快時間僅需要5分18秒。
可視化的輔助分揀、工方自動收集大件行李,連續輸送設備等輔助配置,不但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同時也實現旅客實時查詢行李運輸狀態。

除了高效便捷和不少智能系統設備的投入使用,機場的安全管控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
新建設的飛機跑道安裝了異物檢測系統,通過雷達,60秒左右就能夠完成對整條跑道的掃描,在低光照條件下,可以探測到直徑兩厘米的跑道異物,探測概率達到95%。在不影響航班正常起降的情況下,對機場跑道義務進行實時監測并告警是它的特點之一。

這里作為整個機場的大腦,將來能夠實現數出一源、信息一致、場景一致的管理一張圖,使管理過程量化,管理手段更為有效。
從設計理念的改變,到速度和效率的提升。從安全管理能力的增強,再到管理手段的智慧化。我們能夠看到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正在孕育著新的變化,不久的未來,將從這里搭建起空中絲綢之路,形成絲路貫通歐美,直達五洲相連的國際航空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