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頭版報道西咸新區

近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技日報等多家中央媒體通過頭版報道、特別節目等形式持續報道西咸新區在秦創原總窗口建設、全面深化“三項改革”、區域協同發展、對外開放等領域的發展成效和典型案例。

人民日報

《讓科創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如果把科技產品比作種子——來自陜西的科創“種子”,由外省投資機構的“水源”澆灌,在甘肅破土發芽,這樣的區域協調發展實踐,新時代在我國漸成日常。

科教大省陜西2021年3月啟動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致力于以科技創新服務高質量發展,一頭鏈接科技成果,一頭鏈接投資機構,為“種子”找“水”,同時也為有“水”的機構找“種子”,還為“種子”落地找地方。

迎著夏日晨光,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翔來到位于西咸新區的“秦創原”,他是為公司科創“種子”尋找“水源”的。在“秦創原”牽線下,來自粵港澳大灣區6家投資機構的客人,要來看看“種子”成色如何,再決定投不投資,“澆不澆水”。

王翔推薦的“種子”是公司研制的用于沙地和鹽堿地土壤改良的防水沙和保水劑。只見他蹲在地上,鋪沙、加劑、澆水,做起了實驗。

“在改良土壤時,挖開一層土,像這樣——”他比劃著,“把防水沙鋪在最底層,然后,中間加上保水劑,上面再蓋一層普通的沙子,行了!”他直起身子,輕輕拍了拍手,“水就鎖住了!而且對環境幾乎沒有影響。”

王翔的介紹生動又直觀,當天就有機構表達了投資意向。今年以來,來咨詢這項技術的機構就有3批,創業初期引來的資金,已初見成效——

距離西安市1000多公里的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烈日炎炎下的一處試驗田里,玉米長勢正好。“這兩畝玉米地今年3月剛種時澆過一次固根水。”當地農技人員介紹,普通玉米田每月要澆一次水,每畝玉米田一年用水超過600噸,而用上保水劑,一年節約用水近一半。

“我們公司創立之初,‘秦創原’就安排專人對接服務,辦手續、找廠房、拉投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秦創原’的幫助下,實驗室里的成果得以落地投產、探索應用。我們現在已經拿到了來自海南的投資,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機構也開始關注我們。”說起“秦創原”的幫助,湄南生物科技公司創始人盧威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23年開始,我們帶領高科技企業主動與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產業與投資對接,努力將跨區域合作常態化。”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副主任徐霄龍說。據統計,在“秦創原”的推動下,2021年至2023年,陜西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35.82%,2023年達到4120.99億元。

讓“種子”找到更多“水源”,在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區域協同創新的版圖正變得越來越大。

新華每日電訊

《向“新”而行 緣“質”攀登——陜西產業煥新賦能高質量發展觀察》

(部分節選如下)

走進位于陜西省西咸新區的隆基綠能29GW單晶電池制造工廠,智能化車間里機器人往來穿梭,物流傳輸帶有序運轉,機械臂精準高效作業……在這里,平均0.8秒就有一片太陽能電池下線。

“目前,公司眾多項目已在西部地區‘遍地開花’。我們在陜西多地布局了電池工廠、氫能基地等項目,在寧夏、內蒙古、青海等省區建立了生產基地和電池組件工廠,這些項目將為雙碳目標和西部的綠色發展之路作出重要貢獻。”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文學說。

如何向科技創新要發展新動能?陜西省給出了三個字的答案——“秦創原”。“秦”是陜西的簡稱,“創”為創新、創業、創造之意,“原”指高地和總源頭。2021年3月,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正式開啟建設,成為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

在作為總窗口的西咸新區,創新活力清晰可感:路演現場上,創業團隊激情演示,臺下的投資人不時提問咨詢;綜合服務大廳內,創業者可享受“一站式”服務;初創企業里,科研人員與企業家面對面商討產品定位……

小金魚在低溫下被急速冷凍,隨后工作人員將其放入溫水中,金魚在短時間內“復活”。這是陜西銀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展示的深低溫人體凍存技術的動物模擬實驗過程,這項技術用于細胞凍存及復蘇等領域,為臨床醫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持。

“我們公司2021年落地西咸新區,手續一周之內全部辦理完成,全流程服務高效便捷。公司還參與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模式試點,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本和風險。”銀豐生物公司副總經理王晶晶說。

“先試用后付費”只是諸多“新招”之一,做實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組建科技經紀人團隊、打造全鏈條基金體系……一項項務實舉措接連落地,陜西創新驅動發展駛入快車道。

數據顯示,近三年,陜西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增長1.9倍和1.6倍,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高于全國2.8個百分點,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2.3倍。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

7月10日,CCTV-13新聞頻道推出特別節目《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用時近45分鐘報道陜西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成效。其中,重點報道西咸新區在推進秦創原總窗口建設、全面深化“三項改革”、加快自貿區發展以及加速推進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工程建設等方面的進展和成效。

科技日報

7月11日、12日,《科技日報》連續兩天頭版關注西咸新區,報道新區“先試用后付費”“服務換股權”等多項改革措施和典型案例。部分節選如下:

7月11日

《科技成果不妨“先嘗后買”》

近期,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推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的新模式,即允許企業先在一段時間內免費使用成果,然后根據實際使用情況來支付許可費。這一模式受到當地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熱烈歡迎,也引起科技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

科技成果轉化不易,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對于成果的應用前景心里沒底,擔心“一次性買斷”后砸在自己手里,投進去的錢打了水漂。也有的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微企業資金鏈緊張,一開始拿不出那么多錢來買科技成果。而“先使用、后付費”,恰恰能破解這些難題。

根據西咸新區的試點政策,企業可通過“零門檻費”的方式,承接已經實施單列管理的科技成果;如果確定要支付許可費,還可以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采取“分期支付”“延期支付”“附條件支付”“收益提成支付”等多種方式。

7月12日

《讓科創“關鍵變量”成為發展“最大增量”——陜西“三項改革”力促科技成果轉化》

近日,一輛氫能觀光車在西安街頭出現,吸引了往來行人好奇的目光。“該車所搭載的氫能源動力系統處于示范應用階段,將為我們后續開展產業化應用積累實踐經驗。”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成永紅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其企業在氫能存儲和應用領域已成功突破技術瓶頸。

同期,西安理工大學教授張延超的航空密封件創業項目,也展現出火箭般的發展速度:2023年2月注冊成立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術有限公司,當年7月簽下第一筆訂單,11月一期生產線落成。

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的涌現,離不開陜西省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積極探索。

解開“細繩子” 打通全鏈條

7月11日,果蔬激光打標機、全天候闊葉作物三維掃描儀、高純度氘代分子合成平臺等5個項目輪番登場,在投資機構代表的“注視”下,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5支創業團隊進行了路演展示。

在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像這樣聚焦“三項改革”促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題路演,僅今年就已舉辦了20多場。陜西通過“每周發布”+“月度專場”等形式,構建起“1+N”線上線下常態化路演機制,至今已累計推介6414個項目,成功融資超過48億元。

早在2021年,陜西就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首先在西北工業大學等5所高校,開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試點工作。2022年,這一試點擴展至陜西省屬綜合類、理工類高等院校。2023年,《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正式發布,標志著“三項改革”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的重要內容。

改革提質擴面 成果落地生“金”

“好消息,項目馬上上會!我們正在快速推進建設陜西省首個人工智能無損檢測共性技術平臺,估計會在10月份全部落成。公司業績今年會有大幅提升,估計是去年的3倍。”西安數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合科技)董事長楊濤對企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兩年前,這家專注于為火箭做“體檢”的初創企業,引入了新的合伙人——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出讓1%的股權,數合科技換取了秦創原提供的科創服務,成為陜西“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脫胎于西北工業大學楊濤副教授團隊的數合科技,享受到了場地免租、獎補、融資對接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企業發展進入加速期。

陜西金信天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米天健介紹,在西咸新區“先使用后付費”政策的引導下,公司與西安理工大學開展了專利轉讓合作,“我們的研發效率整體提升了30%,相關科技成果已轉化落地”。目前,公司已建成10余條生產線,相關產品將有力推動我國航空發動機、航天引擎、飛控液壓等先進流體動力零部件的研發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