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陜西日報頭版刊發《陜西:“校招共用”讓科技人才天地更廣闊》

10月3日,陜西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陜西:“校招共用”讓科技人才天地更廣闊》,報道陜西探索“校招共用”模式推動高校與企業共享人才資源的西咸實踐,全文如下。

今年年初,呂春林博士同西安交通大學、陜西西咸新區眾力智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成為西咸新區“校招共用”“三池一機制”計劃簽約人才。



既是高校科研人員,又是企業技術總監,呂春林的干勁越來越足。9月23日,忙完學校的科研工作,呂春林便馬不停蹄來到公司,同工程師一道調試新產品。他的加入,加快了公司產品研發步伐。

“擁有雙重身份意味著有更多可能。”幾個月的駐企經歷讓呂春林收獲滿滿,“我站上了更大的發展平臺,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專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未來,職業選擇的空間也更為廣闊。”

呂春林的獲得感,源于陜西在引才用才工作中的創新之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要求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近年來,陜西積極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建立高校引進、與企業共同使用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為全省重點產業鏈核心技術攻關及科技成果轉化集聚更多優秀人才,加速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這一過程中,西咸新區和西安交通大學先行先試,探索運行“校招共用”“三池一機制”,共建“人才池”“資金池”“項目池”及“三池”對接機制,并實施校企聯聘,推動人才共享。

李兆進博士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研究方向是多式聯運系統優化、深度學習與智能算法設計等。獲得校企聯聘后,他不僅作為助理教授從事學術研究,還常駐校企聯合新型研發平臺——陜西物流集團-西安交通大學物流科創融合發展研究中心,主持企業研發項目。

“高校在理論前沿研究、科研人才引育等方面優勢明顯,企業在產品開發、成果推廣等方面經驗豐富。‘校招共用’既幫助企業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又使高校科研人員及時了解研究成果在市場中的應用和前景,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李兆進表示。

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創新港管理服務部副部長鹿璐看來,“校招共用”“三池一機制”加強了高校、企業和地方之間的科技創新協同,有助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池”是“校招共用”“三池一機制”的重要一環。

對人才來說,高校的吸引力毋庸置疑。利用這種優勢,高校根據企業需求和本校實際情況引才聚才,形成“人才池”,并打破學校用人“圍墻”,向企業等經營主體、用才主體開放。“人才池”中的人才同校企雙方簽署合作協議,在3年聘期內可享受相應的政策待遇。

“資金池”用于人才引進和保障,由專項扶持引導資金、企業“揭榜掛帥”資金、省市支持資金及高校籌措資金等構成。“項目池”內項目由企業提供,來源于全省重點產業鏈。

目前,“人才池”累計引進、儲備各類人才89名,“項目池”儲備有人才需求企業33家、項目42個,“資金池”資金規模達5000萬元。

如何將資金“用到刀刃上”?校企雙方及時進行信息共享,建立“三池”對接機制,讓人才和項目得到精準匹配,實現“雙向奔赴”。

科學的激勵政策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下。簽約人才的薪資由“資金池”出資40%、企業出資60%。人才開展新的研發項目時,由企業提供科研啟動經費,支持人才完成科研項目。

“校招共用”讓企業直接受益。作為簽約人才,西安交通大學特聘研究員趙凡在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參與研發工作,在磁性材料及集成器件、濾波模組等方面攻克技術難點。該公司董事長劉明表示,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企業將在科技創新的路上走得更遠。

探索和實踐不只在西咸。

如今,在陜西,眾多高校科研人員走出“象牙塔”,通過駐企服務、在校企共建平臺工作、參與校企協同科研攻關等方式,讓學術研究真正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根據《陜西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實施辦法(試行)》,陜西省今年3月啟動省級“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專項申報推薦工作,評定今年首批“校招共用”人才65名。這些人才來自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18所高校。

省財政按照“校招共用”人才年度薪酬的50%對人才依托高校給予經費補貼,連續支持3年,每人每年最高不超過50萬元。在省級人才計劃申報、生活服務保障等方面,“校招共用”人才還能獲得政策支持。

這些做法證明,陜西正以更大力度支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未來,這一模式將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推廣和應用,使全省科教優勢得到更好發揮,推動優質人才要素向重點產業鏈集聚,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秦評 |讓人才成為共享資源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才是戰略性支撐。近年來,陜西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省內知名高校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優勢,推動建立高校引進、校企共同使用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新模式,更好契合國家重大戰略和陜西省重點產業鏈發展需求,解決企業引才難、留才難等問題。

高校在理論前沿研究、科研人才引育等方面有明顯優勢,企業在產品開發、成果推廣等方面有豐富經驗。以人才為橋梁,加強校企合作,讓既是高校科研人員又是企業技術能人的“雙料”高精尖人才,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提升專業能力,加快產品研發步伐。這樣既可以降低高校用人成本、增強人才的獲得感,又可以使企業開展科研攻關所需人才得到保障,實現多方共贏。

搭建人才橋梁要有好的抓手。陜西積極探索運用“校招共用”“三池一機制”等引才用才模式,為重點產業鏈核心技術攻關及科技成果轉化集聚優秀人才。“人才池”,讓高校從實際出發,對接企業需求引才聚才,打破學校用人“圍墻”;“資金池”,由專項扶持引導資金、企業“揭榜掛帥”資金及高校籌措資金等構成,用于人才引進和保障;“項目池”,其中項目主要來自省內重點產業鏈,暢通了校企信息共享渠道,助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三池”對接機制,既可以使教育科技人才各盡其能,又可以做到三者協同聚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圍繞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部署改革,要求突出教育科技人才這個“融”的關鍵。只有不斷創新引才用才模式,更好發揮科教優勢,著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和高能級聚才平臺,才能讓優質人才要素不斷向重點產業鏈集聚,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