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頻道(CCTV-2)《經濟半小時》專題報道《科技成果轉化的“坑口電站”》

10月14日,央視《經濟半小時》專題報道西咸新區與西安交通大學緊密合作,探索“一港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驗舉措。

2023年,我國高校院所轉化科技成果的總合同金額達2054.4億元,同比增長13.7%。高校如何整合資源,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將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制度是保障。2022年3月陜西省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直指束縛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硬骨頭”。

依托”三項改革”等利好政策,研究儲運氫能的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方濤和學生王斌創立的氫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經走出校園,成長為近百人的企業。“我們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一個億。”王斌說。方濤團隊研究的有機液態儲氫技術,將氫氣儲存在普通化學品中,解決了常溫常壓下高密度氫儲運的難題。資本的青睞加速了方濤團隊的技術轉化進程,眼下,公司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從孵化器走進了產業園。

工廠建設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創新港建設聯席會議工作專班主任韓娜跟方濤他們一起來查看工程進度,從實驗室的瓶瓶罐罐到眼前占地30多畝正在建設的工廠,產業轉化的速度很大程度得益于學校推出的校地企一體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舉措。

在西安交大創新港校區,有這樣一個辦公室,來自省科技廳、市科技局和西咸新區的24名工作人員和交大老師在這里合署辦公,對進駐創新港的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曾長期在西咸新區負責科技轉化和招商工作的韓娜也把辦公室搬進了大學校園。

“靠前作戰,把這里作為我們工作的主戰場,我們首次有效地把科創資源、教學資源和當地的產業資源結合起來,通過這樣一個科技創新高地,最終賦能陜西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韓娜說。

在西咸新區,像氫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樣走出創新港的科技成果轉化企業還有很多,這背后離不開校地雙方在“一港模式”方面的持續探索。

“一港模式”即指以“校地企聯建、企業主體、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為主要特征,以“開放、融合、適用”為重要導向,以“資源進港、成果出港”為代表形態的全過程全要素創新生態。

2021年,由西咸新區打造的“春種基金”向陜西埃恩束能碳基技術有限公司支付100萬元投資款,幫助團隊邁出了市場化的第一步,這家企業的創始人是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趙玉清。后續在春種基金團隊的積極推薦對接下,項目共取得了三輪累計三千余萬元的融資及工業廠房配套支持,最新一輪投后估值近兩億元。

為了助推更多科技成果順利“出港”,西咸新區以“投行思維”狠抓科技金融。在秦創原資本大市場設立了總規模130.55億元的27支秦創原科創基金,資金“活水”源源不斷。

創新港投運以來,政策“上新”持續不斷。2023年,西安交通大學、西咸新區管委會、灃西新城管委會共同簽訂了《“三池一機制”建設先行先試戰略合作協議》,按照“高校聘、企業用、政府助”的思路,建設“人才池”“資金池”“項目池”。今年1月,新區在全省率先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試點的創新實踐。出臺《關于開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試點實施方案》,西安交大的科研成果再次“出港”。

在“一港模式”的帶動下,西咸新區“資源進港,成果出港”的生態日益成熟。目前創新港已有83個深度融合的校企創新聯合體,就地轉化265家企業,轉讓許可專利1300余件,與211家龍頭領軍企業簽署共建聯合研究院(中心)協議,在全國布局38個科創基地,促成產學研合作2.6億余元。

借助“一港模式”成功經驗,西咸新區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截至2023年底,新區技術合同交易額由80億元增至223億元。累計新增科技成果轉化企業757家,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科技創新成為發展最大動力。

下一步,西咸新區將緊盯新質生產力,大力推廣“一港模式”,加快出臺更多專項支持政策,繁榮港區、帶動南部,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