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日,多家中央主流媒體集中報道西咸新區在建好秦創原總窗口全面深化“三項改革”、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區”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成效和典型案例。
人民日報
3月3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報道《重點在科技 發力在鏈條 關鍵在創新,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爭創新優勢》,關注西咸新區作為西北首個全域開放智能駕駛商業化的區域,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創新發展情況。部分內容節選如下:
爭創新優勢,關鍵在創新。
位于陜西西咸新區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里,智能駕駛車輛運行情況實時顯示。西咸新區是西北首個全域開放智能駕駛商業化的區域,智能駕駛小巴自動駕駛里程已達數十萬公里。華為研究院、西安芯派新能源汽車動力控制研究院、比亞迪西安綜合研發中心……從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到創業服務的創新平臺示范體系,正逐步形成。
(人民日報記者:張鐵 龔仕建)
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
3月8日,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刊發《西部經濟的“底氣”“信心”“韌性”》,報道西咸新區大力建設秦創原總窗口,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日漸加強的創新實踐。部分內容節選如下:
從內陸腹地到發展高地,滿滿的信心背后,離不開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勁引擎。
讓優質的科研成果從科研人員的“抽屜里”走到市場的“桌面上”,這與陜西創設的秦創原密不可分。秦創原是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總窗口設置在陜西西咸新區。
得益于秦創原持續釋放的活力,2024年,西咸新區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50.3億元,同比增長56.4%,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878家,同比增長38.4%,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愈發強勁。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沈虹冰 劉書云?張斌?雷肖霄)
央視新聞聯播
3月25日,CCTV-1綜合頻道《新聞聯播》關注報道西部科技創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情況。
央視《東方時空》
3月31日,CCTV-13新聞頻道《東方時空》欄目播出《“先使用后付費”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關注西咸新區通過推出“先使用后付費”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打通產學研壁壘,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鏈的實踐探索。
光明日報
3月26日,光明日報刊發《陜西:“原”上春潮涌 創新正當時》,聚焦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持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為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部分內容節選如下:
2024年,西咸新區先后獲批建設氫能、無人機、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4個秦創原未來產業創新聚集區,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產業實力持續增強。
秦創原的創新裂變,正在帶動陜西全域的產業發展——北上黃土高原,陜西科技大學牛育華團隊打造的“蘋果面膜”早已為金秋的豐收蓄勢;南下翻過秦嶺,從秦創原走出去的氫能重卡,在商洛的砂石運輸路上找到了商機;西望咸陽,陜西氫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咸陽彬州的新廠房將為有機液態儲氫技術的市場化應用帶來新機遇;東去渭水,光伏、增材制造等產業在“原”上生機勃勃。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李潔 通訊員 王鵬 王紫薇)
新華社、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中國網
《萬項成果“出原”記:陜西解鎖實驗室到市場的創新密碼》:在科教大省陜西,一場關于創新驅動發展的深刻變革幾年前就已拉開帷幕。
2021年3月,陜西省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著力打造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總平臺、總引擎,總窗口設立在西咸新區和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四年來,超萬項科技成果從秦創原走出實驗室,光子、氫能等21個未來產業創新聚集區加速崛起……一場以 “人” 破局、以 “錢” 疏堵、以 “場景” 激活創新的實踐,重構著西部創新的生態。
人民網、光明網、央廣網、國際在線、中國城市網
《“原”上創新正當時》:金融“活水”能夠實現精準滴灌,與西咸新區構建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關系密切。針對科技企業在融資中遇到的各類阻礙,西咸新區打造了百余人的“科技金融顧問”隊伍,設立金融工作站,為科技企業提供陪伴式融資服務。顧問團隊涵蓋銀行、保險、券商、投資機構、評估擔保、法律財會、知識產權等領域的專家和一線業務骨干。服務體系運營一年多來,共建檔4776份,對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覆蓋率由最初的4.35%提升至96.1%。
在此基礎上,先后完成融資需求調研1123次、舉辦各類投融資活動195場、開展政策解讀及融資培訓270次、引入科技金融產品324款,累計為全區科技企業實現融資56.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