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經濟日報刊發報道《科創融合驅動區域協同發展——來自陜西西咸新區的調查》

今天,《經濟日報》發布《科創融合驅動區域協同發展——來自陜西西咸新區的調查》,整版聚焦陜西西咸新區,關注新區探索產創融合路徑,加速西咸一體化進程的新舉措、新成效,全文如下。

作為改革試驗田,國家級新區肩負著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使命。陜西西咸新區是全國第7個國家級新區,也是“西安-咸陽”一體化戰略的關鍵區域,承擔著創新城市發展方式、探索區域協同發展的重任。多年來,西咸新區探索出“科技賦能-創新驅動”的產創融合路徑,以跨區域協同機制加速西咸一體化進程,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古老的渭河兩岸,一座現代化新城正在加速崛起。作為西北地區的國家級新區,陜西西咸新區自誕生之日起便肩負著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重任,以及探索區域協同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和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的歷史使命。

11年來,這片土地上的“創新因子”持續迸發,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建設成效斐然,西咸一體化進程加速推進,科創生態體系日臻完善,海綿城市建設成為全國典范……

從“八水繞長安”的生態基底到“硬科技”產業集群崛起,從“西遷精神”傳承到“一帶一路”開放門戶打造,西咸新區以“創新策源地、協同示范區、生態宜居城”的姿態,演繹著新時代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探索實踐。2024年,西咸新區(直管區)地區生產總值941.2億元,同比增長5.4%;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9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1.6%;市場經營主體總量突破85萬戶,其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450家。

激活創新驅動強內核

在科教大省陜西的創新版圖中,地跨西安、咸陽兩市的西咸新區可謂是無中生有的一塊熱土。在多年聚焦城市空間形態創新之后,2021年啟動的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讓這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找到了“強內核”的著力點。作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總窗口,西咸新區依托西安交通大學西部創新港的科創策源效應,以“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為創新架構搭建秦創原科技大市場,先后構建起20余家共性研發平臺和30余家創新聯合體,匯聚整合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資源,形成集技術交易、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于一體的科技創新服務鏈。

截至2024年,西咸新區累計引入高校院所研究機構和領軍企業研發中心50余家,吸引高端創新人才超3500名,構建起“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圈,吸引各類創新要素紛至沓來。

作為秦創原春種基金支持的第001號項目,拓瑞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項目僅用4個月就實現了從科研“書架”走向產品“貨架”。該公司由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張彥峰領銜創辦,目前已與近200家企業開展業務合作。在陜西,像這樣由高校科研人員創辦的科技企業已逾千家,其中超半數落地西咸新區。

如果把“秦創原”平臺比作加速創新資源融合的“反應釜”,那么,在西咸新區啟動的“三項改革”就是“點火器”。西北大學“秦創原動能激發研究”課題組負責人朱云杰認為,陜西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直擊“不敢轉”“不想轉”“不能轉”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

“一直以來,我們團隊的夢想是將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產品。”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趙凡說。這家由西安交通大學科研團隊創立的企業,專注于高端軟磁材料及磁性器件的研發,公司自主研發的高導寬溫鎳鋅產品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在秦創原科技大市場的牽線搭橋下,銳磁電子獲得1000萬元投資基金,并順利對接下游極氪等汽車廠商資源,其產品成功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預計2025年產值將突破億元。

為多措并舉打通轉化通道,西咸新區以灃東新城協同創新港、灃西新城西部云谷等為核心,構建起“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鏈條孵化載體。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已吸引608家科創企業入駐,先后培育出佰美基因、零壹空間等一批“小巨人”企業。

“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實驗室走向市場,西咸新區和銅川飛地孵化器為我們提供了‘保姆式’服務。”陜西知芯外延半導體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從引薦基金、申報項目到定制廠房,秦創原都有政策支持。公司入選了陜西省光電子產業重點項目,目前銅川市車間的設備已調試完畢,即將投產達效。

“我們在秦創原西咸總窗口設立銅川飛地孵化器,以銅川光電子產業園區為載體,推動光電子產業梯度發展。目前,該孵化器已入駐18家優質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與9家高校院所達成科創合作。”銅川市科技局局長宋鑫表示。

“科創孵化不僅需要耐心資本,更需要耐心服務和區域一體化格局。”灃西新城清控科創西部創新加速中心運營總監孫元元表示,“西咸創新、飛地孵化、回遷發展”模式,已成為陜西各地市、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創資源協同聯動的新模式。

為了讓從高校走出來的團隊輕裝上陣,專注于做自己擅長的事,西咸新區設立了秦創原法治綜合保障中心,構建“1+5+N”法律服務機制,為科創企業提供知識產權保護、科技金融法律支持等“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已累計處理涉企法律糾紛200余起,技術合同交易額近640億元。

繪就區域一體化新圖景

與西咸新區隔河相望的咸陽高新區高科云谷,如今已成為眾多科創型企業扎堆的雙創新社區。

走進陜西晶彩明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中試車間,一派繁忙景象。“我們原創的偏光增亮膜技術,主攻增光和降耗兩大效能,直接對標競爭3M等國際科技巨頭。”來自西安西京學院的公司創始人李克軒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的OLED節能技術已進入中試量產關鍵階段。來自高校、立足陜西、放眼全球,眾多企業依托秦創原總窗口的產創融合勢能,成為打破行政區隔、加速創新資源流動的區域協同新動能。

咸陽市科技局局長楊沖鋒說:“西安與咸陽近在咫尺,同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老基地,產業基礎厚重,產業結構互補,近3年來,新質科創企業和人才迅速集聚,為咸陽加快產城融合注入了新活力。”在西咸新區秦創原窗口效應的輻射帶動下,2024年,咸陽市新增落地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08家。

從“雙城記”邁向“同城化”,在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中,西咸新區既是直觀的發展成果,也是核心發展引擎。西咸新區以產創融合賦能產城融合,讓西安咸陽一體化邁向市場資源統籌、人才高效流動的要素驅動新階段。

依托秦創原“一總兩帶”的整體布局,西咸新區積極建設西安-咸陽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推動咸陽高新區、涇河新城等區域共建“飛地園區”。截至目前,已累計承接西安、咸陽兩地溢出項目32個,引入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9個。在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組建了跨區域產業鏈聯盟,法士特新能源智能傳動系統、陜煤新能源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順利建成投產,逐步形成了“西安研發-西咸轉化-咸陽配套”的產業創新協作新模式。2024年,區域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15%,科技和產業協同發展成效顯著。

創新資源的暢通流動,激發產業創新效能快速提升。“新區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服務,從簽約到落地僅用時45天。”陜西氫科未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詠斌告訴記者,近兩年,西咸新區招引并孵化的氫能企業中,多條氫能重點產線已相繼投產。

位于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的秦創原氫能產業創新聚集區深耕未來產業,成功吸引上海協氫、盛世盈創等一批鏈式企業入駐,并建成了西北地區首條風冷堆燃料電池全自動生產線。這條生產線的建成,不僅填補了陜西本土燃料電池風冷系統生產的空白,更帶動了咸陽經開區相關配套企業集群式發展,逐步構建起從核心部件研發到整車制造的完整產業鏈條。這種“龍頭企業+配套集群”的發展模式,讓西咸兩地的產業協作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集成”的升級。

在光伏產業領域,單晶硅光伏企業隆基綠能落戶西咸新區涇河新城,如同一個強大磁極,吸引了30余家配套企業,形成千億元級光伏產業集群。

每天上午,74歲的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趙玉清從西安出發,乘車前往西咸新區開啟一天的工作。2021年,在“三項改革”的機遇下,已退休5年的趙玉清成立了陜西埃恩束能碳基技術有限公司。在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e起創”孵化服務體系的支持下,埃恩束能在西咸新區擁有800多平方米辦公場地和“一對一”科創服務。

“五一”假期,西興高速改擴建工程項目如火如荼,橋面拓寬后的大橋如一道長虹橫亙渭河之上。這條已運行30余年的高速,是連接西安和咸陽兩座古城的快速通道,但雙向4車道規模已難以滿足區域協同發展需要。

“西興高速改擴建工程項目是推進西安、咸陽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志性工程,項目建成后雙向8車道將大大提升兩地交通運行質效,對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陜西交控西興高速改擴建項目管理處處長王楠說,在已經規劃的43條互聯互通道路中,已有31條建成通車,地鐵1號線貫穿西安、咸陽主城區,日均客流量突破20萬人次;西咸新區協調各方,開通了110條直通西安、咸陽兩市的公交和通勤線路。如今,像趙玉清這樣每天跨城通勤已成為很多人的日常。

全方位立體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了區域快速路網,加速了城市間的要素流動,“30分鐘交通圈”讓西安、咸陽兩市實現了從地理上的相連到發展上的相融,兩城一體,奏響科、產、城融合發展的“交響曲”。

重構要素配置新生態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走進位于西部創新港內的西安交通大學3號巨構大樓,大屏上的標語格外醒目。

“企業提出應用需求,科研人員提供解決方案,這樣的‘產學研用’有機體能大大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轉化率,碩博研究生的培育方案也會更加多元。”西安交通大學校企聯合培養博士后張崇興說。在這里,張崇興的導師來自南瑞集團與西安交大的聯合研發團隊,“讓學術與研發同步協同深度融合”,是這個“新型電力系統聯合研發中心”的初衷。

從過去“甲乙雙方、一紙合同、一個項目、一筆經費”的外包合作方式,到如今以企業為主體,有組織、有架構、有長遠產業創新布局的緊密型研究院,“南瑞-交大模式”最大限度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潛能,這樣的協同育人和產創融合平臺成為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寫照。

作為西咸新區創新生態的核心策源地,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以“一港承載百校千企”的格局,構建起“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孵化”全鏈條生態。匯聚了30所研究院、70多所校企研究院、222個研究所、8個大型儀器共享平臺、3萬多名科研人員,一座多元融合、開放協同的科創新城正加速釋放出強大的人才“當量”、知識“當量”和融合“當量”。

既是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又是企業創始人,西安天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仁告訴記者,“公司主要從事第三代太陽能電池研發制造,去年9月產品中試流片貫通下線,目前已進入產業化落地階段”。在西咸新區,科創人才“一肩兩挑、三挑”已蔚然成風。西咸新區積極探索機制創新,其首創的“三池一機制”,利用高校人才、教育、科研資源優勢,校地雙方按照“高校聘、企業用、政府助”的思路,建設人才池、資金池、項目池及“三池”對接機制,打造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共享新生態,為區域創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通過“校招共用”等融合機制,西咸新區“人才池”內已累計引進、儲備各類人才86名;項目池儲備有人才需求的企業30家,儲備項目36個;資金池匯集資金5000萬元。先后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359名,組建“科學家+工程師”隊伍104支。

在持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基礎上,今年初,陜西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示范改革。作為秦創原平臺總窗口的西咸新區一馬當先,以“一體化示范改革”為主題的示范區基地建設雛形已成。今年3月,陜西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共同體在這里揭牌,下設氫能、機器人和數字經濟等多個專業委員會,深度融合行業領軍企業和專家資源,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會企校企服務中心,推進高端人才與產學研協同創新。

“秦創原發展公司幫助我們快速融資,并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提供所需服務,賦能企業發展。”啟承懸浮科技(西安)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昕說,2024年公司產品尚未實現商業化加之戰略調整,面臨較大資金壓力。秦創原發展公司為其提供融資估值服務,推送對接了近20家投資機構,短短幾個月完成了首輪融資,公司發展步入快車道。

為深度優化創新生態,西咸新區先后設立了總規模112億元的“母基金+子基金”科技金融體系,旨在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其中春種基金累計投資212家企業近2億元,孵化出氫易能源等估值翻10倍的“硬科技”新星。硬科技基金則瞄準前沿領域,投資的星環聚能、迪泰克等企業,在可控核聚變、探測器級碲鋅鎘晶體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相關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在耐心資本助力創新長跑的背后,是一支常年穿梭于科技與市場之間的科技經紀人隊伍。他們不僅挖掘科研成果,更提供供需對接、投融資等全流程服務。“我們不斷優化懂技術、懂市場、懂企業管理和懂產業的‘科技經紀人’隊伍,在市場前沿找機會,以精準發現和培育有市場前景的技術成果并促進其轉化。”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副主任王勝軍表示,截至2024年,科技經紀人累計服務項目超2000個,促成技術交易額超200億元,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497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2512家,形成“發現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的裂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