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7月7日,科技日報刊發《陜西西咸新區:“精準滴灌”式服務激發民營經濟活力》,聚焦西咸新區以創新服務機制激活民營經濟發展動能的實踐,全文如下。
日前,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現場傳來捷報——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湄南高科”)與沙特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舉將為國際沙漠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把沙子做成防水沙,既能保水蓄水,又能防止水流失。創新技術是這家位于陜西西咸新區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陜西民營經濟重鎮,西咸新區2024年經營主體總數超85萬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95.3%,民營經濟規模占GDP比重接近50%。前不久,西咸新區發布了2025年營商環境助企服務“九條”舉措。系列舉措是對去年《西咸新區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進一步聚焦和細化,意味著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改革正向縱深推進。今年一季度,西咸新區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3.9%,投資結構持續優化,釋放出民間資本活力持續增強的信號。
政策直擊企業核心需求
4月初,湄南高科與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簽約,總投資達10億元的生態環保新材料擴產項目成功落地。這家專注于研發保水材料的治沙企業,今年3月完成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湄南高科創始人盧威分享道,無論是用地審批流程的加速推進,還是融資的精準對接,都讓企業的發展“踩準了節拍”。
“過去,政策如同‘撒網捕魚’,雖然覆蓋面廣,但往往難以觸達企業核心需求。如今,政策已進化為‘精準滴灌’,直擊企業所需。”盧威說。
今年初,企業成功簽下了一筆海外億元大單,急需快速擴大產能。然而,籌措資金成了盧威最大的心事。西咸新區氣候投融資產業促進中心相關人員在上門服務時,了解到企業的困難,立即帶領專家上門梳理融資難點,并邀請銀行為企業量身定制了低息貸款方案。僅過了一個多月,5.4億元貸款便到賬。盧威長舒一口氣:“這筆錢既是‘及時雨’,更是助力企業前行的‘強心針’。”
讓政務服務從“坐等上門”變為“主動出擊”,這只是西咸新區推進民企服務改革的一個縮影。在西咸新區,傳統的“政府出臺政策、企業被動接收”的單向傳導,已悄然轉變為“企業提出需求、政府精準響應”的雙向互動。
“你好,我之前來大廳辦理過企業簡易注銷,現在公示期快滿了,但我人在香港,可能沒法現場辦理后續流程。”政務熱線里,傳來西咸新區新指尖倉儲有限公司負責人井勝宏焦急的聲音。
“查詢到您之前在大廳寄存了相關資料,公示期滿且無異議后,您聯系我,我會對接窗口幫您代辦。”政務管家胡玉茹迅速回應。這樣的場景對于胡玉茹來說已是常態。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接訴即辦”機制讓企業辦事全程“云端跑腿”。
西咸新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局長董廣立向記者展示了一份詳盡的訴求辦理臺賬:2024年,通過12345熱線、營商環境熱線、“鎬幫手”政企通服務平臺等12種多元化渠道,西咸新區累計辦結企業訴求2408條,辦結率99.5%,平均處理時限3.2天。
2024年末,《西咸新區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出臺,優化營商環境、破除隱性壁壘、加大項目推介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密集落地西咸新區,勾勒出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美好圖景。從宏偉藍圖到落地實踐,西咸新區助力民企的發展路徑在務實行動中變得愈發清晰。
董廣立說,今年3月出臺的“辦事不出園區”“高效化解企業訴求”等九條助企服務措施,構建了“訴求響應、要素保障、執法監管”三大體系,有助于實現企業訴求24小時辦結率超98%。
打造平臺解決企業問題
在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的陜西凝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記者遇到前來走訪的助企聯絡員、西咸新區先進制造業促進局副局長阮少華。這位與企業“結對子”的干部把辦公室搬到了生產一線。此次前來,他主要是想了解企業在兌現獎補政策后的實際狀況。
“之前工作人員專門上門,為我們詳細解讀申報指南,現在通過線上平臺就能一鍵辦理政策兌現事宜。”陜西凝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鴻鵬表示,借助“鎬幫手”,公司及時兌現了科研獎補、人才引進等多項惠企政策。去年,該公司成為上市后備企業,發展步伐持續加快。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西咸新區創新推出“鎬幫手”政企通服務平臺,致力于將其打造成為企業發展路上的可靠伙伴與得力助手。2023年,西咸新區將各類惠企政策集中上線至“鎬幫手”政企通服務平臺,確保企業能夠第一時間知曉政策紅利;同時,選派干部擔任助企聯絡員,精準對接1800家重點企業,推動干部主動下沉一線走訪企業,及時了解企業訴求。
“我們在‘鎬幫手’平臺上建立了惠企政策資源庫,梳理企業常見問題及標準答案,AI客服能秒答‘專精特新企業廠房租金減免’等專業問題。”董廣立邊說邊演示著實時更新的訴求分析系統。記者看到,融資支持、用工保障、審批效率是企業最核心訴求。
對此,西咸新區建立起一套高效的“訴求收集—問題交辦—辦結回訪—三級督辦”的閉環訴求解決機制。對于咨詢類問題,立即辦理;對于跨部門跨層級的復雜訴求,則根據實際情況,分級督辦推進,最多5個工作日辦結。“無論怎樣都遵循‘首辦負責’的宗旨,確保企業的訴求有人管。”董廣立說。
從解決融資難題到優化營商環境,大事小情都事關科技企業的發展。今年春節前夕,西咸新區新領物流園區企業通過服務熱線反映,園區門口的路面有凹陷問題,不僅影響出行,還存在安全隱患。秦漢新城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在接到反映后,第一時間組織專業人員現場勘查,24小時內就修好了路面。
“助企服務,我們堅決做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董廣立表示,區內設立了173處營商環境監測點,智能平臺24小時響應企業訴求,做實做優助企服務。
為發展各階段提供服務
在西安華晟復材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全自動鋪絲機正將碳纖維加工成航空航天用的高端復合材料。去年12月底,該公司完成數千萬元B輪融資,計劃用兩三年時間沖刺科創板,實現上市目標。“誰能想到4年前,我們還是一家初創企業。”該公司總經理陳斌說。
這家由西安交通大學科研成果轉化的企業,落戶西咸新區2年多時間,就走完了從“小升規”到“專精特新”原本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環節。
在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西咸新區都給予了大力支持:起步階段,企業獲得了轉讓技術成果的相關補貼;籌備階段,享受到3400平方米的房租減免、人才住房等優惠;試生產階段,拿到了研發補貼;發展階段,又獲得了各類資質認定、科技計劃配套資金和上市企業培育獎勵……陳斌一邊回憶,一邊細細算著這筆“發展賬”。
“我們構建了‘小微企業—規上企業—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四級培育體系,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一對一’診斷服務。”西咸新區先進制造業促進局副局長李明說。
針對年營收低于2000萬元的小微企業,西咸新區建立了“小升規”動態庫,為企業提供財稅輔導、技術改造診斷服務。
西安萬威刀具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同剛起初對“入規”心存顧慮。“一方面,我們覺得這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步,但另一方面,又擔心是不是‘入規’后就不享受幫扶政策了。”同剛說。
針對企業的擔憂,西咸新區組織人員多次上門講解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分析“升規”前后政策差異。最終,企業打消了顧慮,于2024年2月通過審核順利“入規”,當年企業產值便達到3567萬元。
如今,在西咸新區,既有“頂天立地”的龍頭企業蓬勃發展,也有“鋪天蓋地”的中小微企業在飛速成長。2024年,西咸新區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878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450戶,總量達4100戶。
“無事不擾、有事必應。”西咸新區先進制造業促進局局長劉高波表示,西咸新區將以釘釘子精神持續破解民營企業發展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