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暑假里,當多數孩子在父母陪伴下享受清涼與歡樂時,還有一些因留守、家庭變故或身體障礙的孩子缺少陪伴。在西咸新區,一群“愛心媽媽”穿街過巷,把溫柔送到孩子們身邊。
近日,西安日報記者走近三位“愛心媽媽”。她們身在不同崗位,卻有著同樣的堅持,為困境中的孩子筑起愛的港灣。這三個藏在時光里的暖故事,為我們生動詮釋:愛,從來都不是突然降臨的奇跡,而是無數個“再試一次”的溫柔。

“一聲‘徐媽媽’,讓我破防了”
52歲的徐科研有26年國際學校教育管理經歷,2022年空港楓葉學校轉制為公辦空港第一學校后,她開始從“校長媽媽”成為困境兒童的“愛心媽媽”。此前,困境兒童對她而言只是新聞里的遙遠存在。
2022年9月首個公辦招生季,生源表上的“小翠”改變了她的認知。上門摸底時,她看到身有殘疾的父親、智殘的母親,以及12歲因智力殘疾而眼神茫然的小翠,家中還有哥哥和妹妹。“從事教育26年,第一次發現學校3公里內還有這樣需要幫助的家庭和孩子。”
那晚徐科研徹夜未眠,她意識到教育的使命不止于講臺。此后她常去看望小翠,安排教師每周送教上門,輔導基礎知識、陪做游戲。受小翠經歷觸動,她加入空港新城“愛心媽媽”團隊,將關懷投向更多孩子。如今徐科研結對的7歲男孩小明,患有癲癇且家境困難,她經常上門送書籍文具、陪看書做游戲。

| 徐科研(左一)陪小明閱讀 |
“小明每發病一次,智力就倒退一些。”她深知這類家庭的壓力,“持續關懷能讓家長感受到支撐。”經過一次次陪伴,原本只能說簡單字詞的小明,終于清晰喊出“徐媽媽”,這三個字讓她眼眶泛紅。
眼下,徐科研仍常看望小翠和小明。“孩子陷在困境,家庭更煎熬。‘愛心媽媽’既要陪孩子,也要讓這些家庭感受到被看見、被守護。”在公益路上,她堅持每月定額捐款、帶師生慰問敬老院、組織校園義賣、發動義務獻血,讓愛心流轉。
“一對一關愛雖微小,但我想做引線,串聯更多溫暖的手。”徐科研說,“愛不是孤島,而是連成大陸的星光。”
“忘不了孩子雨中追車跑的場景”
灃東集團辦公室副主任郭明與7歲的小玉結對,源于2024年8月,同事因懷孕無法繼續幫扶,身為母親的她當即毛遂自薦。初見時,小玉怯生生躲在奶奶身后——自小沒了母親、父親常年臥病、11歲的哥哥正在上學,一家生計靠爺爺修自行車維持。小玉聰明伶俐,只是有些內向。
第一次登門,郭明特意帶了雙胞胎女兒,孩子們年齡相仿,很快就拉近了距離,兩個女兒還送上精心繪制的畫。結對后,她常在周末帶著孩子、拎著零食文具去看望小玉兄妹。看著孩子們在斑駁的墻上描繪夢想,沉默的屋檐漸漸有了童話色彩。一次次相處中,小玉不再害羞,會主動說出心里話。

| 郭明(左一)給小玉帶來新的禮物 |
最讓她難忘的是一個雨天,郭明帶著禮物和孩子們去看望小玉,臨走時叮囑孩子“好好學習”,便上了車。剛發動車子,就見小玉追出來,一路跑到村口,站在雨中使勁揮手告別。后視鏡里的小小身影,讓郭明瞬間落淚。“那一刻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被孩子接住了,這份心意有了最真切的回響。”
近一年來,每隔兩三個周末,郭明都要帶孩子去看小玉。女兒們也總念叨:“這周去看姐姐嗎?”小玉奶奶常常往郭明手里塞自家蒸的包子、買的西瓜,推辭時老人就說:“不值錢,是份心意。”而郭明的雙胞胎女兒,也在相處中與小玉成了好朋友,懂得了關心與幫助。
如今,身邊不少女性朋友向她打聽如何加入“愛心媽媽”隊伍。郭明滿是欣慰:“看著更多人加入進來,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刻。”
“望著他的背影,
我的眼淚再也按捺不住”
33歲的李亞娟是西咸新區釣臺街辦下派某社區的干部。2024年4月,她偶然得知14歲少年小安因父親離世、母親出走不愿上學,整日把自己鎖在屋里。
李亞娟心里一揪,想為孩子做點什么。第一次登門,任憑爺爺奶奶勸說,小安始終不肯開門。幾天后再訪,她終于見到了孩子,小安坐在房間角落,眼神里透著迷茫與孤單。李亞娟暗下決心:一定要幫他找回希望。
她摸清了小安的處境:8歲喪父、母親離家,靠爺爺奶奶打零工拉扯長大。家庭變故讓他變得自閉孤僻,最終休學,連爺爺奶奶也不愿見,常把自己鎖在屋里,老人急得束手無策。
從此,李亞娟成了小安的“愛心媽媽”。下班后再累,她都會先往小安家跑。起初,小安背對著她一言不發,拒絕交流。李亞娟就坐在床邊給他講故事,告訴他“人生就像馬拉松,暫時落后不算輸。”
日子一天天過去,小安慢慢卸下防備。李亞娟發現他喜歡畫畫,就陪著他涂畫;知道他愛打乒乓球,特意買了球拍,拉著他走出房門。她還找心理醫生學習溝通技巧,與學校商量方案,引導爺爺奶奶改變相處方式,教小安寫日記:“把心里話寫給自己,也是和解。”
在點滴呵護中,小安終于答應重回校園。2024年9月1日,李亞娟清晨6點就守在小安家門外,擔心他反悔。門開時,她驚喜地發現:小安過去亂糟糟的長發剪成了利落的短發,身上的衣服干凈整潔,就像換了個人。
她一路送小安到學校門口,校領導和老師早早捧著鮮花在等,同學們也熱情地圍上來。看著小安背著書包和大家走進校園,李亞娟的眼淚唰地流了下來。
小安重返校園,爺爺奶奶也十分激動:“之前好多好心人想幫他,都沒成。孩子能重新上學,就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如今,李亞娟也成為了一位“準媽媽”,但只要有空、身體吃得消,她就會去看小安,或給老人打電話。有人問她為何對陌生孩子這么上心,她總說:“愛的力量很神奇,一個小小的舉動真的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
延伸閱讀
為保護文中涉及的困境兒童,所有孩子的名字均為化名。同時,在充分尊重其家庭意愿、兼顧孩子健康成長及性格敏感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相關照片已進行必要技術處理。
目前,在西咸新區注冊備案的“愛心媽媽”有743名,隨著社會對困境兒童關注度的提升,這一數字仍在持續增長。西咸新區婦聯有關同志介紹,現實中,部分家庭或孩子因自尊心等原因,對“愛心媽媽”的結對幫扶心存顧慮。對此,婦聯通過推動社區組織集體活動、鼓勵孩子參與多樣化實踐等方式,以更柔和、不易引發敏感的路徑,讓孩子們在自然融入中感受社會溫暖,在關愛中健康成長。
“愛心媽媽”們,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