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日,科技日報英文版刊發主題報道,通過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家五位外籍青年和創業者在西咸新區的實地探訪見聞,報道西安將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前沿科技創新融合,讓千年古城煥發生機活力的生動實踐。

報道在YouTuBe、Facebook、TikTok、x.com等海外平臺發布傳播,更多人感受新區的“科技范兒”。

潮科技賦能創新夢想
外籍青年們在西咸新區的首站是位于能源金貿區的秦創原綜合服務中心。該中心是面向全省科技創新企業及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一站式線上服務窗口。通過聚集成果轉化、人才、政策、科技金融等全要素資源,打造一體化、綜合型、智能化的全鏈條科技創新線上服務平臺。
走進中心的產品展示區,講解員武婕向五位外籍青年介紹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成果。“企業自主研發的新型防水、保水材料,已成功應用于沙漠治理領域,”她手持樣品演示道,“這項技術已在中東多個國家落地項目。”
不遠處,由盛世盈創氫能科技(陜西)有限公司研發的藍色氫能助力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騎行時比電動車還安靜平穩,一點噪音都沒有。果真‘氫’,是零排放的‘輕盈感’。”外籍青年在“試駕”過程中,真切感受到新區氫能產業發展的澎湃動能。
作為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以“4+1”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為主攻方向,加快引育科技企業,涵蓋新材料、氫能、無人機等多個產業領域。截至目前,新區規上工業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國家“小巨人”企業分別達392家、106家和9家。33家企業入選省級上市后備培育庫,同力重工、源杰半導體先后掛牌上市,創新創業活力不斷釋放。
國際鏈接吸引人才匯聚
創新不僅需要科技賦能,更需要人才加持。五位外籍青年第二站來到陜西RCEP國際外籍人才交流中心,體驗了面向國際人才的一站式服務,涵蓋簽證、法律、就業等多維支持。該中心依托RCEP協議機遇,正加快構建輻射中亞、東南亞的國際人才交流網絡。
服務大廳內,來自古巴的安娜正在咨詢來華工作許可事宜。“只需要在一個窗口提交材料,非常方便。”她說道。工作人員Kimi用流利的英語向她詳細介紹辦理流程。來到二層,這里有陜西首個“跨境電商+產業帶”選品中心,三大本土展區陳列300余款陜西精品,四大國際展區引入十余個國家近千件商品,搭建雙向貿易通道,為企業定制出海數字化方案的同時,精準輸送跨境電商運營、多語種客服等專業人才。

五位外籍青年中,阿富汗的留學生SHAMSULLAH SHARIATI(沙姆斯)就是在新區創業的一員。當他再次來到這里,感觸很深:“這里不僅提供了切實的幫助,更讓我們感受到歸屬感。西咸新區真正做到了以開放姿態迎接全球人才。”
除此之外,西咸新區還設有陜西省首個移民事務服務中心和“外國專家書屋”,打造小中心、大服務、功能全、輻射廣的陜西國際人才服務新地標,成為外籍人士來陜發展的重要樞紐,為陜西科技創新提供了國際化的人才支撐。
產教融合驅動創新引擎
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融合發展的重要環節。西咸新區作為秦創原總窗口,該如何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取得更大成效?
外籍青年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找到了答案。他們相繼走訪了這里的實驗室、孵化器與校企合作平臺,親身體驗“科教融合、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這里是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總窗口之一,聚集了包括數十名院士在內的3萬余名科研人才。

在高端裝備研究院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操作一臺精密儀器進行材料性能測試。他向外籍青年們介紹:“這是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傳感系統。”隔壁的孵化區內,一群年輕創業者正在熱烈討論著一個新能源項目方案,白板上寫滿了技術參數和市場分析,創新活力撲面而來。
PILIPCHAK ALEXEY(李客希)感嘆:“這里不僅是技術的搖籃,更是夢想的加速器。尤其是創新港在能源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讓人印象深刻,產學研的深度結合讓科技真正服務于社會需求。”
今年以來,西咸新區以秦創原總窗口建設為牽引,錨定“西安區域科創中心示范區”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區”目標,探索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實踐新路。

截至目前,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達萬余家,培育“準規上”企業122家,38家創新平臺加速布局,技術合同交易額達142億元,科技服務業營收同比增速23.37%,進一步打通創新鏈、融合產業鏈、引入資金鏈、共享人才鏈,持續放大“鏈接”效應。
科技賦能對話古今
科技與文化能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收官之站,外籍青年沉浸式體驗了大型文旅演藝《赳赳大秦》。
這是一部以秦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沉浸式史詩幻境演出。借助投影、全息、水幕和實時追蹤等技術,現場觀眾席隨劇情移動,穿越2200年時空,親歷秦朝崛起歷程。舞臺面積達3.2萬平方米,獲吉尼斯“最大劇院舞臺”紀錄,恢弘的大秦歷史被轉化為一場多感官盛宴。
當戰鼓雷鳴,燈光驟暗,整個劇場仿佛穿越時空回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巨大的水幕上投影出奔騰的戰馬,全息技術重現了兵馬俑的恢宏陣容。YUY ANASTASSIYA(由娜絲佳)在現場不自禁地抓緊座椅扶手,完全沉浸在這段震撼的歷史重現中。演出結束時,觀眾席爆發出持久的熱烈掌聲。
AMMARA HANIF(韓奕姝)看完后激動地說:“這絕不是一堂歷史課,而是一臺‘時間機器’。”ANASTASIA(娜思佳)則分享道:“科技讓歷史變得可感可觸,也讓我理解到愛與希望是跨越文化的共通語言。”
自2024年9月27日全球首演以來,《赳赳大秦》目前已累計演出超452場,接待觀眾超65萬人次,上座率超過96%,已成為西安乃至陜西文旅破圈演藝之一。
從綜合服務中心的一站式服務,到RCEP人才中心的國際橋梁,從交大創新港的產學研融合,到《赳赳大秦》的時空穿越......西咸新區正以科技為筆,為千年古城繪就出一幅充滿創新與活力的未來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