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0月15日,新華社發布《“微短劇之都”西安:風口之上的深耕與遠望》,報道西咸新區持續完善產業鏈和服務鏈,加快打造一流微短劇產業集群的生動實踐。

秋日古都,天氣漸涼。走進西安西咸新區的十里灃河影視基地,卻是一派熱鬧景象:醫院、工廠、酒吧等影棚中,演員全情投入,導演目光緊盯監視器。戶外廣場上,工作人員手捧劇本,討論得熱火朝天。

這座擁有300余個拍攝場景的基地,旺季時平均每天迎來12個劇組,見證著當地微短劇產業發展的勃勃生機。憑借先發優勢,西安微短劇產量曾一度占據全國六成以上,被業內稱為“微短劇之都”。而隨著越來越多競爭者入局,西安也在市場風浪中經歷著跨界融合,走向“價值引領”的轉型與蛻變。
根基:先發優勢形成規模效應
2023年,微短劇《無雙》上線8天充值破億元,成為業內標志性事件。據該劇承制方西安豐行廣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濤回憶,公司從2022年進入微短劇賽道,一路堅持終獲成功,也迎來了行業的春天。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編著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研究(2024)》顯示,2023年,全國微短劇中超60%出自西安,爆款產品中八成由西安團隊承制。
西安微短劇的崛起絕非偶然。“這里的信息流廣告公司比較多,所拍攝的劇情類廣告的內在邏輯和微短劇相似,轉型順暢。”李濤說,作為“西部電影”的策源地,深厚的人才積淀也為西安發展微短劇提供了有力支撐。
快人一步站穩腳跟,政策支持也精準發力:陜西省廣播電視局發布《關于支持微短劇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拿出真金白銀鼓勵精品創作;西安多個區域培育拍攝基地,招引企業形成規模效應……

“截至目前,西咸新區已搭建起5個拍攝基地,聚集了50多家微短劇及相關配套企業,是陜西微短劇企業數量最多、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地區。”西咸新區宣傳文旅局副局長楊彬彬說。
變局:微短劇2.0時代的挑戰
在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新軸線影視產業基地,一張拍攝公告透露出行業的悄然變化:6部劇中僅有2部為霸總劇,其他則涉及團圓、醫護和“三農”等主題。
從“爽”感刺激的浮夸劇目大行其道,到大量涉足現實題材,內容之變折射出轉型升級的新態勢。《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微短劇在外部管理和內生發展邏輯驅動下回歸理性,逐漸從視聽“產品”向“作品”轉變,開始進入2.0時代。

“如今,平臺和制作方開始拋棄‘唯流量論’,轉向追求直抵人心的內容價值。”陜西視協微短劇專委會主任、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副總經理李雙說。
行業“卷精品”,意味著對專業編劇、導演及運營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隨著蛋糕被做大,鄭州、金華等更多城市發力微短劇賽道,西安壓力不小。
陜西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咸新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杰認為,西安作家群體富集,如果能運用好互聯網思維,并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推出更多高質量劇本,西安在微短劇行業仍將具有優勢。
展望:“微短劇+”賦能百業
面對變革,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和現實主義題材,推動微短劇從“情緒快餐”向“價值共鳴”升級,是西安再開新局的關鍵。“這兩年,我們自創自拍了20多部農村題材微短劇,其中反映青年返鄉創業的《人活一口氣》異常火爆。”陜西星光映美公司CEO師向陽說。
聚焦傳統藝術傳承的《老盔有了新主人》入選國家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一姐》關注打擊人口販賣主題,累計播放量破億……一批新的爆款作品彰顯出西安的新作為。與此同時,微短劇破圈賦能、助力百業的效應也愈發明顯。
在西咸國際文創小鎮,入駐企業涵蓋創作、投流、宣發等上下游環節,微短劇還成為帶動XR等產業發展的新引擎。西咸新區近年來累計創作1000余部微短劇,帶動群演5000人次以上,包括交通、文旅等在內的微短劇經濟圈逐漸興起。
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教授闞平說,微短劇傳播與應用測評體系“繁星指數”發現,超七成的用戶通過劇作提升了對取景地的好感。微短劇是講好各地故事,帶動文旅、非遺、美食等的良好載體。
“更多微短劇開始用扎實的敘事和精良的制作構建核心競爭力,它們不僅有娛樂和情緒價值,也可以賦能百業創造社會價值。”李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