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0月16日,《環球時報》財經觀察版推出整版報道《走進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通過實地探訪與深度解讀,聚焦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的建設運營成果,點贊區域無人機產業發展成效。

編者的話:近日,《環球時報》記者隨2025“走讀中國 遇見陜西”國際媒體交流項目,與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11國共12位記者一同探訪陜西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實地了解無人機試飛產業及其對我國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基地副總經理張弛表示,“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各類無人機企業,無論企業的體量大小,均是我們的服務對象。試飛基地將始終堅持以協助企業探索各類商業化應用場景為目標,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真正實現商業模式閉環,實現低空各類場景的常態化運轉”。
“試飛基地這樣的基礎設施很重要”
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遠離鬧市的喧囂。在一個小雨瀝瀝的上午,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向來訪記者展示了即使這樣的天氣狀況也無法阻擋無人機“鷹擊長空”。在進入基地大門不遠處的草坪上,剛剛接收到新任務的一架白色無人機緩緩升空,按照預定路線開始巡檢。在不遠處,國內首個5G網聯版無人機自動方艙關閉艙門,為返航后的無人機進行充電、質檢。

據基地工作人員介紹,該方艙不僅可為無人機提供穩定的戶外停放環境,避免外界極端溫度對無人機性能造成影響,還可實現無人機自主起降、自主充電,有效解決無人機續航和無人管理問題,推動無人機標準作業無人化、非標作業少人化。
帶著“無人機如何在空中工作”的疑問,《環球時報》等媒體的記者一行先后來到基地的低空服務中心和低空綜合指揮中心參觀。在低空綜合指揮中心,借助鋪滿整面墻的碩大電子顯示屏,可以看到基地工作人員通過飛行服務監管平臺,向無人機派發航線任務,選擇AI識別種類(如車輛、人物),利用算法發現問題。比如,無人機可以在巡檢過程中,通過搭配的算法自動發現非法采砂的情況,然后反饋到平臺端。平臺上的人看到后,就可以派發給有合作關系的相關部門進行現場確認,如果屬實就進行處置。
“基地目前更多的是為企業提供飛行測試服務。比如,為物流企業提供測試航線,為各類無人機提供場景驗證的環境等。”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副總經理張弛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基地部署的5G-A通感一體基站可同時實現通信與感知功能。在通信方面,傳輸速度是5G的5-10倍,容量提升10倍,穿透力更強,信號更穩定。在感知方面,基站(或設備)在收發數據信號的同時,利用這些電磁波信號的反射、散射等特性,來探測、定位、甚至識別周圍的物體、空間和環境。就像蝙蝠的聲波系統,既可以和同伴對話(通信),又可以通過回聲來感知周圍障礙物的距離、形狀和速度(感知)。
在基地對面的大片空地上,各國記者還在教練的帶領下體驗了大型無人機駕駛。格魯吉亞ForYou傳媒、JAKO電臺首席執行官兼主編塔拉赫切夫·米哈伊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試飛基地這樣的基礎設施很重要,“如今(無人機)這個領域發展得很快,越來越多的設備由不同廠商生產出來。在這里,不同公司的無人機都可以得到檢驗。與此同時,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得到專業人士的指導,學習如何駕駛無人機也很重要”。
“有效提高低空飛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今年2月28日,作為陜西省內首家民用無人機試飛基地,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正式揭牌。該基地場地面積157畝,是集研發試制、檢測驗證、試驗飛行、適航服務、飛手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截至8月底,基地已正式入駐單位12家,包含企事業單位2家、辦公企業10家,涵蓋了無人機生產、研發、培訓、巡檢及監測等多個領域。據悉,自正式揭牌至8月底,基地累計試飛里程約3752公里,累計安全飛行時長約321小時,累計服務企業73家,累計安全飛行273架次。上半年,基地完成飛手培訓40余人,其中39人取得中國民航局資格。

過去,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這樣的基礎設施曾是眾多無人機企業心中的“渴望之地”。陜西雖聚集大量無人機相關企業,卻因缺乏專屬試飛空域,從業者常需奔赴數百公里外試飛,成本高、效率低。入駐該基地的故源科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與基地合作后,企業告別了前往數百公里外試飛的歷史,大幅降低了來回運費和人員成本;試飛排隊周期縮短,使企業能快速獲取試飛數據,縮短研發及上市時間;同時,基地在打造低空經濟產業集群過程中,為企業提供了多項扶持政策,助力企業更快推向市場。
“基地成立的初衷之一便是為解決企業試飛難題。”張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基地可協助企業辦理飛行任務審批手續,提供便捷、安全、專業、優惠的試飛環境,降低企業成本。基地的成立也是為帶動低空經濟產業全鏈條發展,彌補產業配套短板,帶動制造、測試服務、培訓等一批低空經濟產業落地。此外,探索低空經濟發展的經驗模式也是基地成立的目的之一,包括研究低空飛行活動的安全運行規則、標準及相關監管措施,健全完善低空空中交通管理辦法,為低空經濟發展打造示范標桿。
張弛舉例稱,通過模擬各種復雜環境和場景進行測試和驗證,基地可以有效提高低空飛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測試過程中發現并解決潛在的問題,為未來實際應用提供保障,有助于降低飛行事故風險,提高飛行器的整體性能表現。
“中國無人機應用場景遠比想象中廣泛”

據了解,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已于7月成功完成了低空物流航線首飛,這標志著西咸新區在低空經濟服務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未來西咸新區灃東新城、高新三期兩區域實現多航線、常態化的商業低空物流運輸已成為可能。
談到與低空經濟有關的話題,在基地參觀實操的外國記者們都很興奮。阿塞拜疆國家新聞社首席執行官巴巴耶夫·納西米就感慨說:“在中國,無人機的應用場景遠比想象中廣泛。從城市交通管理到農業監測,再到森林防火,基地的這些創新應用,讓我清晰看到科技改變生活的巨大潛力。以前只在新聞里聽過,今天能在基地親眼見證這一切,整個過程都讓人印象深刻。”
和這些在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耳聞目睹中國無人機企業發展的外國記者一樣,越來越多的國際媒體和智庫聚焦中國的“低空經濟”產業。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稱,在全球其他地區,配送無人機與飛行汽車還更多停留在科幻層面,然而在中國,這些技術正逐漸成為現實。去年,中國無人機配送的包裹量達270萬件(不含餐飲外賣)。中國郵政借助無人機,讓快遞員無需再搭乘輪渡,就能為福建省的海島居民配送物資。全國數十座城市通過無人機向醫療機構運輸血液,25萬架無人機負責為農田噴灑化肥與農藥。此外,還有無人機被用于高層建筑滅火、邊境緝毒,以及將醫學檢測樣本運送到實驗室。
“中國的地方政府也紛紛出手扶持低空經濟。”日本智庫“地緣經濟研究所”稱,2023年,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只有16個在年度工作報告中提到了“低空經濟”,但到2024年,這一數字增至29個。例如,湖南省鼓勵各市州發放低空旅游消費券,對于利用新型飛行器開展商業化飛行的企業給予運營補貼;黑龍江省則承諾為從事航空設備和電池系統研發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該智庫稱,中國政府計劃推動低空經濟發展,部分原因是為了充分發揮該產業巨大的帶動效應。與汽車領域類似,低空經濟是一個產業鏈高度關聯、供應鏈覆蓋面廣的行業:直升機、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等核心裝備,需要發動機、電池等各類零部件的支撐。另外,低空經濟的業務范疇廣泛,涵蓋直升機旅游、小型航空器駕駛,以及利用無人機進行基礎設施巡檢維護等。通過創新與突破,該領域在打造人員運輸、貨物配送等全新商業模式方面潛力巨大,進而創造新型就業機會。
不過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警示,該產業發展必須遵循“全國一盤棋”原則。官方媒體提醒地方政府切忌“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避免造成“基礎設施重復建設與無序競爭”。

離開西咸新區無人機試飛基地時,格魯吉亞記者米哈伊爾還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數字技術在兵馬俑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到無人機試飛基地的設施建設,“中國可借鑒的經驗”始終都值得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