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今天,陜西日報整版刊發《幸福里的幸福——西咸新區城鄉融合發展樣本觀察》,聚焦新區致力打造辦事便捷、交通便利、生活多彩的社區生活圈,持續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滿足更加豐富多元的需求,讓群眾過上幸福生活。
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好幾天,原本暖意融融的天氣又有了絲絲涼意。
“要是還住在村里,這種天氣可一點都不敢大意。”3月10日,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幸福里社區的家里,32歲的孫寧剛聊起過去,一臉輕松。
現在云淡風輕,但曾經也有諸多無奈。孫寧剛是底張街道孫家村人。在搬進幸福里之前,孫寧剛家已經在村里住了幾代。“村里沒暖氣,每逢換季或者變天,父母隔三岔五生病,住一次院得花五六千元。”孫寧剛說,“現在好了,父母生病少了,身體比原來硬朗多了。搬進了幸福里,也住進了‘幸福’里!”
幸福里社區是空港新城最大的回遷安置社區,承擔著底張街道包括孫家村在內的19個村征遷村民的安置任務。2018年6月,孫家村征遷尚未啟動,孫寧剛就帶著一家老小搬出老宅,租住進了建成不久的幸福里社區。“該來的遲早會來,該享受的也得及時享受。”孫寧剛說。
從農村到社區,從村民到居民,幸福里的生活變遷,正是得益于西咸新區城鄉融合發展的不斷探索。
春雨敲窗,叩出的是孫寧剛一家的幸福變奏曲。
一本明賬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本賬。
搬進幸福里社區兩年后,再度回想起當初跟征遷隊員討論安置問題時的疑慮,陳書明忍不住笑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要拆了,誰也不知道未來怎么樣,擔心害怕也在所難免嘛!”
陳書明是幸福里社區的首批回遷戶。然而,當年面對征遷隊員的承諾,陳書明一度猶豫不決:一面是世代居住,但日漸衰敗的老村子;一面是現代便捷,但“前途未卜”的新生活。輾轉反側好幾天之后,陳書明心一橫,在同意書上簽了字。
很快,眼看著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陳書明心中的疑慮也日漸消弭。在第一次去新居看房時,自詡為“半個裝修專家”的陳書明難掩心底的激動:“戶型設計合理,室內防水、女兒墻、踢腳線都做得非常細致。”陳書明一家6口,毫不猶豫地選了3套120平方米的新居。
2018年初,陳書明一家喬遷新居。“不但搬進了新房,現在拿的錢也多!”陳書明興沖沖地算起賬,“以前手里幾分地,一年收成也就幾百塊錢。現在我一套房換了3套房,還有20多萬元現金補償,生活根本不愁了。”陳書明告訴記者,目前,他把一套閑置的新房租了出去,每年能有1萬多元租金,家里每人還有10平方米的商鋪能領取股金分紅,他年紀在60歲以上,每個月還有350元養老補助金。
陳書明的穩定收入,得益于空港新城針對回遷村民實行的五金保障體系:征遷補償有現金、閑置房屋有租金、底商出租分股金、區內就業掙薪金、老年生活有保障金。2020年,幸福里社區人均底商分紅收入2000元左右,加上務工以及土地流轉收入,幸福里回遷居民年收入是原先的近3倍。
“拆遷安置,核心就是算賬的問題。”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管委會副主任胡新建說,“群眾最大的痛點是故土難離,最大的期盼是安居樂業。只要我們給群眾把賬算明白,把承諾兌現到位,沒有人會拒絕新生活。”
賬越算越明,人越處越親。
隨著居民持續回遷,底張街道黨工委書記祁紅衛明顯感到了社區里日漸濃厚的親切氛圍:已經住進新房的,見面樂呵呵地打招呼;還沒征遷但已租住進來的村民,碰面就忙不迭地打聽“啥時候拆我們村”。
從2019年底開始,空港新城率先為安置房辦理產權證。目前,幸福里社區安置房產權證辦理即將啟動。
一支隊伍
35歲的周麗娟和她的同事們有個好聽的名字——“幸福格格”。
周麗娟是幸福里社區的專職網格員。2017年,周麗娟所在的陶家村拆遷動工,他們一家租房住進了幸福里社區。孩子就近上學,周麗娟和丈夫在附近工作,提前享受村民變居民的便利。2020年,周麗娟家如期回遷,她通過應聘擔任了專職網格員,從社區發展的受益者變成了服務者。
巡查樓棟、入戶走訪、登記信息、跑腿代辦……在不同的樓宇間奔波是周麗娟的日常工作,2棟樓4個單元里的336戶居民也成了她割舍不下的牽掛。
其實,幸福里社區自建成之初就面臨著一個難題:農村變成社區,村民變成居民,之前分散在各個村組的群眾,如何真正融入社區這個大家庭?
幸福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主任任佩告訴記者,為了讓群眾融入社區,全面享受福利政策,幸福里社區被細分成13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有專職網格員,為居民提供計生、民政、社保3大類10項“幫代辦”服務。通過智慧化網格化平臺和專職網格員上門走訪代辦,社區構建了群眾“零跑腿”的服務體系。
不只幸福里社區,在底張街道共有54名網格員服務著轄區3萬余名群眾。他們了解社情民意,為群眾排憂解難。除此之外,底張街道還發動干部群眾,建立了一支“黨員+專職網格員+居民+便民服務站工作人員”的服務隊伍,參與社區村組事項幫代辦、網辦指導、矛盾調解等工作。僅幸福里社區就組建了15支志愿者隊伍,3000余人常態化參與社區服務。
從群眾上門辦事,到為群眾送服務上門,思路轉變的背后是主管部門對城鄉融合發展的提前規劃。“人群聚集容易,難的是匯聚人心。”胡新建說,“過去群眾居住分散,一些日常業務都要去街道辦辦理,現在大多數村民已經住進了社區,原來的工作程序也得有相應的調整。”
2019年6月,幸福里社區服務大廳建成投用,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和幸福里社區三級業務工作人員統一入駐社區服務大廳,社保、教育、醫療、戶籍等10大類418項業務群眾不出社區就能辦理。高效的辦事效率,極大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一個理想
“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樣子?”在幸福里社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孫寧剛說,是一家老小健康團圓,出差再遠也不用擔心家里老人沒人照料;
陳書明說,是每天下樓就能跟老伙計們下盤棋,聊聊天;
……
不同的答案指向同一個理想——幸福。
每天下午4時半,放學回家的小學生三三兩兩地走進幸福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的“四點半課堂”就設在這里。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四點半課堂”免費為留守兒童、家庭困難兒童提供學習輔導、興趣培養,解決孩子放學后、父母下班前的看護“真空”問題。
傍晚的社區小廣場上,相隔20余米的廣場舞團和交誼舞團的成員們,和著各自的音樂翩翩起舞,不同風格的樂曲交織,但彼此的舞步互不干擾。
幼有所養,老有所依,居有所安,業有所樂。
2018年,外嫁多年的村民楊翠翠回鄉探親,看到社區和諧安樂的景象,決定回鄉創業。半年之后,楊翠翠投資的社區第一家酒店正式開門營業,酒店名字叫“幸福禮遇”。
截至目前,幸福里社區常住人口超過2萬人,先后培育了書畫社等21個群眾社團組織,建成了黨群服務中心、農貿市場、幼兒園、小學,并引進了酒店、藥店、醫院、超市、養老院等。以幸福里為中心,一個辦事便捷、交通便利、生活多彩的社區生活圈已然成熟。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社區為中心,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滿足更加豐富多元的群眾需求,在實現鄉村資源價值高效利用的同時,讓深度融合的成果惠及更多居民。”胡新建說,“這也是我們的理想。”
(記者手記)城鄉融合 關鍵在人
城鄉融合發展,本身是一個“1+1>2”的命題。
對于農村群眾而言,農村變社區、村民變居民,不僅僅是身份的改變,更是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生活方式的徹底轉向。失地之后如何謀生?“上樓”之后如何享受服務?地緣鄉情如何延續?一系列問題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基層業態、秩序和關系的重塑。
在西咸新區,曾經的城鄉接合部,邁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堅實一步。作為全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和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西咸新區在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等方面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今年初,西安咸陽接合片區正式被列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西咸新區所承擔的,正是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兩項試點任務。
采訪中記者看到,盡管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取得了長足發展,村民就近就地實現了城鎮化,但一些新的難題也逐漸顯現,對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出考驗。比如雖然社區配套已經有了不小的提升,但仍有群眾習慣性地將閑置、廢棄物品堆放到樓梯、過道等處。“人上樓了,但‘心’還在村里。”社區干部無奈感嘆。
城鄉融合,歸根到底是人的融入。如何引導實現“人”的轉變,給我們提出了新課題,也將成為下一步城鄉深度融合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