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今天,陜西日報刊發《15分鐘服務圈,“圈”出美好生活——西咸新區“三服四化”改革惠民生》聚焦西咸新區創新服務模式,完善政務服務網各項功能,擴大“便民服務圈”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幸福感。
工商稅務、人社民政、戶籍辦理、水電氣費用繳納……去哪兒辦?找誰辦?在西咸新區的社區(村)花費15分鐘,步行約1.2公里,403項事項進一扇門就能搞定。
2019年以來,西咸新區全面推行“三服四化”便民服務改革,打造15分鐘服務圈,讓群眾享受到“大事不出街鎮、小事不出社區”的便利。
去年,“三服四化”便民服務改革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一省一案例”,并在全國復制推廣。“三服,是服務群眾、服務民生、服務基層;四化,是服務事項清單化、流程標準化、手段信息化、重心基層化。”西咸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力告訴記者,“三服是目的,四化是手段。我們希望通過持續完善的政務、民生服務網絡,營造更加優質的宜商宜居宜業環境,創新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式,用15分鐘服務圈,‘圈’出群眾的美好生活。”
3月19日8時,西咸新區灃東新城三橋街道便民服務站門前,辦事群眾就已經排起了長隊。
三橋,處于西安和咸陽的交界地帶,市場經濟活躍、流動人口較多。小小居住證,成為這里重要的“便民證”。
“流動人口在居住地勞動就業、參加社保、子女升學等諸多社會性活動,都需要持有居住證。我們目前已經累計辦理了4.7萬余本居住證。”三橋街道便民服務站工作人員嚴維說,“在便民服務站運行以前,群眾辦理居住證需要物業先開具居住證明,然后到派出所蓋章。這個區域有兩家派出所,很多外來人員不知道自己所在社區歸哪家管,常常跑冤枉路。現在只要到我們這兒就行。”
為了讓群眾享受到更快捷的辦事體驗,西咸新區不斷優化流程,為服務型政府寫下生動注腳。
3月16日下午,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空港花園社區居民贠亞娥為剛去世的婆婆辦理“身后事”。在社區便民服務站,她填寫了農村居民火化補助申請審批表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注銷登記表,窗口工作人員龐寧在空港新城“一次辦”平臺上錄入并發送電子表單,13分鐘后,戶籍所在地的村委會審核通過,隨后,贠亞娥到鄰近的公安戶籍窗口辦理了戶籍注銷手續。20分鐘之內手續全部辦完。
贠亞娥所在的社區是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的回遷安置小區之一。村民變居民,居住模式從分散變成集中,政務服務站成為新社區規劃中的重要配套。然而,在政務服務站,群眾在辦事時還是要經過戶籍所在村委會核實信息。要在幾萬人的小區里找到村干部,無異于大海撈針。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行政審批與政務服務局了解到實際情況后,歷時月余開發出“一次辦”平臺,從群眾線下跑,變成表格線上跑。局長王致杰說,平臺納入了群眾常辦的11項高頻事項的29種表單,從去年7月運行以來,他們已經辦理了700多項業務。
在王致杰看來,這種創新服務模式,不僅打通了群眾辦事“最后一公里”,節約了辦事時間,而且強化了基層服務人員的履職意識,保障基層職能體系廉潔高效運轉。
3月10日,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簽發首張公共衛生許可證電子證照,這是新城“全程網辦”全面覆蓋后的首例。
“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教我登錄西咸新區政務服務網,線上審批完成后,自動生成電子證照,這和實體證照具有同等效力。沒想到,我在家動動手指就辦理好了企業開辦手續。”灃西新城俊豪國際皮膚亞健康管理中心負責人馬女士高興地說。
群眾受益背后是政府敢啃“硬骨頭”的決心。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突破垂直建立系統難打通、數據共享難度大等難題,推行電子簽名、電子印章、電子證照、電子檔案,讓“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代理記賬許可證、中醫診所備案證等電子證照也全面推廣應用,“便民服務圈”半徑不斷擴大。
政務服務質量,決定著城市發展的軟環境,影響著中小微企業成長的速度。
依托西安光機所科研和人才優勢,王華的團隊在超快激光加工領域掌握了多項“卡脖子”技術。但是,高額的房租成為他們創業的第一個“攔路虎”。
灃東自貿產業園的“集群注冊”服務讓王華看到希望。“集群注冊”,就是多家企業以一家企業的住所(經營場所)地址作為自己的住所登記,組成企業集群的登記注冊模式。
去年9月,王華與園區招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帥取得聯系。受王華委托,王帥帶齊資料,去灃東新城政務服務大廳商事登記窗口幫忙代辦。他申請加急辦理,當場就拿到營業執照。2天后,西安中科聚能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運營,并逐步邁上穩步發展的快車道。
“我們在飛秒激光器的研發過程中,瞄準市場需求,不斷提升產品性能,多款關鍵飛秒激光器的市場反饋良好。”王華說。
“針對工業園區、商業攤點密集區域等特定場所,我們專門設立政務服務便利店,提供個性化服務,為中小微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王力說。截至目前,灃東自貿產業園落戶企業2000余家,其中,“集群注冊”企業1800余家,累計納稅超過千萬元。
如何確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政策的便利?889名“紅色代辦員”躍動的身影便是有力的回應。
3月21日,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太平鎮廟店村的“紅色代辦員”劉銳利用孩子午休的時間來到太平鎮黨群服務中心幫鄉親代辦事項。“這老兩口在江蘇帶孫子,今年都年滿70歲了,需要辦理高齡補貼。他們把資料發過來,我就幫著代辦。”劉銳說,包括她在內,廟店村一共有3名代辦員,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群眾有需求,代辦員會逐戶上門服務,收集好資料統一到窗口辦理。
當代辦員5個多月來,劉銳跑遍了廟店村的每一個角落,了解了2000多名鄉親每個人的現狀。“我是個全職媽媽,能給大家幫點忙,感覺很有意義。”
“紅色代辦員”由村兩委會成員、網格員、志愿者、群眾代表組建而成,幫辦代辦“民政”“計生”等12項民生事項。“今年,我們將逐漸完善村級幫辦代辦事項流程,同時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政務服務。”太平鎮黨群服務中心主任石媛媛說。
在西咸新區,“1+5+22+412+889+n”的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已經建立,即1個新區本級政務大廳,5個新城政務服務中心,22個鎮街便民服務站,412個社區(村)便民服務室,889名“紅色代辦員”,n代表已經建成的若干個政務服務便利店。
為了給蓬勃發展的市場主體提供更有效的服務,政務服務便利店將圍繞市場主體的經營、政務效能、融資貸款、法治環境等環節,緊盯產業鏈和創新鏈,打造全方位鏈條式服務體系,為區域經濟社會培育更多新動能。
“今年,我們計劃新建20個政務服務便利店,覆蓋產業園區、高校、旅游景點等人員和市場主體聚集區,確保政務服務無死角、無遺漏。同時,加大數據共享力度,完善政務服務網各項功能,將西咸新區打造為‘移動辦事之城’‘便捷辦事之城’。”王力說。
為群眾幸福生活添彩
侯燕妮
在你的城市,15分鐘能做什么?
西咸新區給出這樣的答案:從任何一個居民小區出來,步行15分鐘,幾乎都能找到一座圖書館或文化館、一處健身場地、一個便民服務大廳、一家生鮮便利店……
贠亞娥所在的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空港花園社區,附近有兒童之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可提供養老托幼等公共服務;便民服務大廳,可以辦理403項便民服務事項;口袋公園,健身設施完備,每天晚飯后她都要來舞一曲……
雖然說起來這件件都是小事,但辦好了就成了民生大事。
細節之處見功夫。無論是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的“一次辦”平臺、灃西新城的自然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辦”集成套餐服務,還是889名奔走在群眾中間的“紅色代辦員”,都展現著西咸新區政務服務改革的決心和為民服務的真心。
從群眾需求出發,找準突破口、著力點,這不僅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
日前,西咸新區發布宜居環境三年行動計劃,在公共服務品質、文體設施建設、商業服務功能、交通出行便利、小微空間提質、城市精細管理等方面,詳盡地描繪了未來城市的發展藍圖。在以片區為主要形態的未來城市模式中,這一個個民生圈,不僅“圈”出了便利生活,也為群眾的幸福生活持續“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