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5月5日經濟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陜西促進創新要素精準對接高效耦合——創新聯合體為發展添動力》聚焦西咸新區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互動和對接,從創新機制著手深化拓展服務鏈,為陜西追趕超越增添新動力,全文如下:
近年來,陜西建設創新型省份取得可喜成果,但科教大省不等于創新強省,產業鏈的痛點和創新鏈的堵點仍是亟待破解的難點。通則不痛,疏則不堵,必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陜西積10年持續推進統籌科技資源改革之功,舉全省之力打造創新聯合體,促進創新要素精準對接、高效耦合,以創新聯合體為“反應釜”的“兩鏈”融合行動,為追趕超越增添新動力。
前不久,被譽為陜西創新主引擎的“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拉開大幕。當天,由多家頭部企業和高校院所聯合組建的4家創新聯合體引人關注。陜西省委書記劉國中更是以“發揮老秦人敢闖善創的擰勁兒”,表達陜西以升級版創新驅動新動力破題開局的決心和信心。
推進創新聯合體組建工作,是陜西貫徹中央精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突破口,也是立足省情破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陜西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能源化工、光子、種業工程等是陜西的優勢產業,但梳理科技“家底”后發現,產業鏈上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瓶頸,創新鏈上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轉化率不高,必須加快補上“卡脖子”的短板。
以機床工具行業為例,“低端混戰,高端失守”,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不足。為突破困境,秦川機床工具集團公司聯合武漢華中數控等12家企業、西安交通大學等3所高校,于近期牽頭組建了高檔數控機床創新聯合體,合力研發高精高效數控機床主機及核心功能部件、高檔數控系統。
相較于傳統的產業聯盟等協同創新組織形式,新啟動的創新聯合體起點更高、方向更明、市場化利益機制更緊密。由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牽頭,聯合至少10家高校院所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組建,目標是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創新聯合體強調體系化、任務型,讓學界業界的聯結更為緊密,有助于錨定重大目標持續推進。
由西安交大醫學院天然血管藥物篩選與分析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獨創的細胞膜色譜技術,可廣泛應用于藥物研發、生產等領域,并有望打破我國醫藥分析裝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不過,科技成果轉化并不容易。該院副教授、博導韓省力說:“我們擅長科研、教學,但拓市場和做產品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創新聯合體機制和平臺為科研成果結“碩果”建起了高效“大棚”,該中心所在的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起了產學研合作基地,借助市場力量打通產業化“最后一公里”。據介紹,目前一款在線二維色譜分析儀經過多方協同已初步定型,通過試用和調整后有望量產。
從事研發工作近40年的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長趙衛已是滿頭銀發。在他看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經常被“卡脖子”,光子領域的突破有望改變這一狀況。“陜西有光子技術優勢,但產業鏈不長、不強,創新聯合體有助于補鏈、強鏈和延鏈。”
為搶抓光子產業高速增長的機遇,陜西正在醞釀一項“追光計劃”,提出到2023年初步形成集上市企業和小巨人企業、雛鷹企業于一體的光子產業集群;到2026年,初步形成3個千億元級光子產業集群,打造全球光子技術原始創新高地、國家光子產業發展主陣地和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光子產業生態高地。
西安中科微精光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超快激光高端精密制造裝備。記者在這家公司看到,只有礦泉水瓶蓋大的硬X射線成像儀光柵薄片,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平行線。公司科技發展部主管康靜將其放到數碼顯微鏡上講解,“這樣的‘線’超過2萬條,間距比頭發絲還細”。
康靜表示,公司的超快激光“冷加工”技術堪比繡花功夫,突破了微米級節距切割難題,已應用于我國首顆先進天基太陽觀測衛星研制。這得益于公司與西安光機所等單位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率先突破20余項關鍵技術,解決了三維構件復雜微結構精密制造“卡脖子”難題。
“‘兩鏈’融合最終是為了提升價值鏈。我們要把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的力量和資本、產業進行耦合,使其成為緊密的生活共同體、事業共同體。”西咸新區黨工委委員,灃西新城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宇斌說。
陜西省的創新聯合體雖然由政府引導、推動,但根本動力源自市場,政府不搞“拉郎配”,而是以市場機制為紐帶,讓創新聯合體自發成為利益共同體,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產業鏈上的創新單元可各取所需、各展所長。
由西北工業大學與西咸新區共建的翱翔小鎮是我國首個以“空天地海”智能無人系統產業為核心的創新示范小鎮,實現了政府引導、高校建設、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翱翔小鎮行政部王晗介紹,未來這里將形成涵蓋上中下游的智能無人系統產業集群,“十四五”時期計劃吸引1000家科創企業入駐。
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互動和對接,陜西從創新機制著手,深化拓展服務鏈,明確可定向委托創新聯合體承接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對創新聯合體內部產生的創新創業載體優先認定為省級眾創空間、孵化器;鼓勵創投基金支持創新聯合體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預計到2023年,將圍繞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和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組建30個左右的創新聯合體。
陜西省委副書記、省長趙一德表示,要進一步堅持創新核心地位,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做強創新平臺,共享創新資源,切實解決產業鏈與創新鏈、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科教大省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