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這個產品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如何進行市場轉化?”“這里融入了哪些新理念和新技術?”……
3月29日,20余家中省市網絡媒體走進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一邊感嘆著秦創原為這片土地帶來的機遇與成果,一邊化身“十萬個為什么”對各自感興趣的問題進行采訪。
本次“聚焦秦創原 蓄力新勢能”網絡主題活動,是省委網信辦2022年度重大主題宣傳活動。由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省科協主辦,西咸新區網信辦、三秦網、秦聞客戶端承辦。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光明網等20余家中央和省市網絡媒體走進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近距離感受秦創原“兩鏈”融合創新成效。
省委網信辦主任鮑永能,省科協黨組書記李豫琦,陜西日報社總編輯張連業,省科技廳副廳長王軍,西咸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趙孝,西咸新區宣傳文旅局局長、網信辦主任周清,三秦都市報社社長高敬毅等領導嘉賓出席啟動儀式,活動由省委網信辦室務會成員魏軍主持。
聚焦新材料研發和“卡脖子”技術攻關
上午,采訪團首先來到清控科創西部創新加速中心和西部云谷入區企業陜西拓銳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大家剛一進門就被一款“遇柔則柔 遇剛更剛”新型納米材料所吸引。
“這是西咸新區春種基金001號項目,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張彥峰團隊自主研發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工作人員介紹說,“它的研發與推廣得到了西咸新區的大力支持,依托秦創原總窗口,僅4個月就實現了‘紙上科研’到‘市場新寵’的成果轉化。”
“這種納米智能吸能材料有哪些應用?如何市場化?”記者們提出了疑問。“這款材料制成的產品具有阻尼、吸能、減震功能,可保護人或物不受損傷,在電子電器行業、人體防護領域、軍用警用防護領域都能大顯身手。”工作人員的解答讓記者們頻頻點頭。
在西部云谷一期,記者們被思摩威的技術也吸引了,在購買曲面屏手機甚至折疊屏手機時,可能不會想到,這些產品顯示器的封裝膠一度被國外壟斷,國內零供應,為解決這項“卡脖子”技術,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科研團隊,經過數年的技術探索和創新,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性能指標領先的柔性封裝膠,成功打破壟斷,實現了進口材料的國產化。
“之所以選擇入駐秦創原總窗口,我們前期也經過了大量的考察對比。除了政策、服務、配套等因素外,更看重的是周邊科研環境和產業聚集效應,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人才聚集優勢,才能更好地為我們今后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西安思摩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部總監丁許明介紹,目前,該公司擁有封裝材料、光學膠和黏合膠等多種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在灃西新城西部云谷一期建有自主設計研發的20L中試線一條和300L量產線一條,實現了柔性薄膜封裝材料量產。
通過采訪,媒體記者深入了解了科技成果轉化取得的成績,對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產業鏈、創新鏈融合之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目前,西咸新區已引入科技型企業760家,通過評審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7家,培育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901家,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107億元。
“西咸新區各類創新要素加速聚集態勢非常明顯,令人鼓舞!”采訪團十分感嘆。
創新載體硬核支撐和“一站式”服務
下午,采訪團還參觀采訪了秦創原生態科創島、秦創原綜合服務中心和涇河新城院士科創區、光電子學研究與創新中心項目建設現場,重點了解了省屬國企入駐、創新載體建設和政策扶持情況。
按照規劃,西咸新區將建設科創載體93個共計2217萬平方米。秦創原生態科創島緊鄰西部科技創新港,總建筑面積約288萬平方米,劃分為14個開發單元。這里塔吊林立,正在繁忙建設。
“生態科創島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在創新載體建設中融入了哪些新理念新技術?”面對記者提問,工作人員一一回答:“這里將以先進制造業為產業方向,打造產業屬性突出的‘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創新生態雨林,滋養更多科技成果和優質科創企業,建成后將形成城市特色突出、創新驅動強勁、綠色低碳鮮明、綜合治理先進的現代化創新城區。”
科技創新要有載體硬支撐,也要有服務的春風催化。在秦創原綜合服務中心,創業者可以一站式獲得各類信息,能夠更加專注于創新創業。記者們詳細了解“一站式”服務后,看著一年來秦創原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成績,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在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政策扶持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比如“對經認定的人才,連續3年參照上年度個人財政貢獻度予以100%資金獎勵”“人才認定期內,通過新區申報認定人才計劃,根據獎勵資金予以50%的資金配套,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政策,非常精準和實用。目前西咸新區已累計兌現獎補資金2.69億元,秦創原綜合服務中心已整合省市區三級業務20余項、入駐專業服務機構42家。
29日的采訪活動結束后,媒體團還將于30日赴灃東新城協同創新港及其他區域采訪,對于活動首日的見聞感受,大家感觸頗深:
中國日報網記者康若銘:自去年秦創原驅動平臺建設啟動以來,西咸新區創新活力不斷升溫,秦創原總窗口作用不斷凸顯,未來一定會成為助力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國際在線記者柳洪華:陜西的科教資源優勢毋庸置疑。經過一年的發展,外界對于“陜西有秦創原、總窗口在西咸”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這次活動恰逢其時,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秦創原的意義,更細致地看到秦創原的魅力。
央廣網記者舒隆煥:這一年中,對秦創原的每一次采訪、每一篇報道中都能看到西咸新區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中的新作為、新亮點。如今,秦創原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完善,入駐園區的企業更顯活力,已逐步成為陜西打造“科創高地”的新引擎。作為媒體人,期待未來能在這里采訪更多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西咸故事、陜西故事。
中國網記者強一飛:很振奮!這里就像創新發動機,能夠不斷為兩鏈融合提供原動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卡脖子”技術在這里被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