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2月14日,冬日的暖陽灑在過往的行人身上。當日8時,家住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佳美花園小區的市民張強準時來到公交站點,10分鐘后,自動駕駛小巴2號車準時發車,張強掃描站牌上的二維碼,注冊個人信息后,刷臉上車。
這輛純電自動駕駛小巴車身為銀灰色,長約6米,充滿電可行駛100公里。身為一名在硬科技園區西部云谷工作的程序員,張強對此很感興趣。近來,乘坐自動駕駛小巴成了他出行的首選。在開放道路測試運行的一個月里,有不少市民專程前來體驗。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灃西新城自動駕駛小巴的上路運行,是我省支持和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縮影。發放5張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牌照、批準全省首條自動駕駛道路測試路段、編制《陜西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報告》……近年來,我省搶抓汽車產業發展新機遇,推動產學研合作不斷邁出新步伐。
汽車產業未來的轉型升級之路,與能源、交通、通信等行業息息相關,跨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并非易事。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我們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誕生:5張牌照,開啟自動駕駛新時代
乘車15分鐘,張強順利到站了。這條測試路段在灃西新城,雙向約25公里,共設置29個站點,往返一趟需90分鐘。一路上,記者看到窗外不時閃過“自動駕駛道路測試路段”的藍底白字提示牌。
“自動駕駛汽車上路要經過系列嚴格測試,關鍵環節包括虛擬仿真整車在環測試、封閉場地測試、申領牌照以及開放道路測試。”技術提供方西安商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商湯科技)車路協同商務部副總監杜銘說。
面對國內外廠商紛紛布局智能汽車產業,商湯科技深耕技術,迎頭追趕。得益于灃西新城人工智能產業良好的基礎,落地兩年來,商湯科技攻克網聯汽車算法,致力構建一個車、路、云協同的“智能移動空間”。
然而,這并非憑一己之力就能實現。
投身汽車行業20余年的陜西省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劉大鵬介紹,為打造陜西省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省級公共創新服務平臺,推動省內信息通信企業與整車及零部件企業的跨界合作,陜西省汽車工程學會、長安大學以及汽車產業相關領域的10家股東單位共同組建了陜西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車智聯),作為陜西省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的依托單位和承載主體。
有了“組織”,商湯科技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長安大學車聯網與智能汽車試驗場是國家級“自動駕駛封閉場地測試基地”之一,完全滿足商湯科技自動駕駛小巴的測試要求。讓杜銘驚喜的是,長安大學還彌補了企業在交通應用場景方面的欠缺,18類測試項目極大拓展了乘用車日后的應用范圍。
受西安市自動駕駛測試管理聯席工作小組委托,陜車智聯作為西安市自動駕駛車輛相關認定的第三方機構,負責申請牌照的材料受理、專家審評等事項,以及對開放測試道路周邊交通狀況的全流程嚴格考察。
在9月22日舉行的秦創原·第六屆國際絲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我省3家企業現場獲得5張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牌照。
在開放路段行駛43天、完成2000公里空載測試后,11月3日,自動駕駛小巴正式投用。這標志著我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技術落地和產業發展取得階段性進展。
理想:智慧的路上跑“聰明”的車
小巴平穩地行駛著,安全員袁小東雙手放在腿上,專注地注視著前方。從老司機變成安全員,在身份改變的同時,新崗位也刷新了他對汽車的認識。
為了保障車輛運行安全,每一輛小巴都配有安全員,起到監管作用,在突發情況下會緊急接管車輛。“當時看到招聘,出于好奇我就想著來試試。”袁小東說,運行一個月來,沒有出現過突發情況。
杜銘介紹,車上安裝了3個激光雷達、2個毫米波雷達、2個攝像頭,通過攝像頭視覺感知和激光多傳感融合的方法,小巴可實現360度感知周圍各類路況變化。車輛的自動駕駛系統支持多種交通標志及路面特征標識識別,可以檢測到前方600米處的車輛及300米處的行人,行駛中遇到前方車輛變道、行人闖入或障礙物時能及時減速避讓。
張強可以通過車上的人機交互系統終端顯示屏看到車速、路徑規劃、交通燈狀態等情況,以及獲取周邊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的運動和距離等信息。乘坐了幾次之后,他的不安感慢慢消除。
“3輛小巴每天大約會積累50G數據,后臺會對此進行分析研判。隨著經驗越來越多,車輛也會更加‘聰明’,到時候就是‘老司機’了。”杜銘說。
在他看來,自動駕駛大規模應用的場景是“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和強大的“云”。“聰明”的車,就是解決車本身的智能;智慧的路,就是要使車和路能夠協同起來;在路側也需要安裝傳感器,并且把“云”和車通過車路協同聯系在一起。此外,“聰明”的車可以跟“云”進行數據交換。這個強大的“云”,能夠支撐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統。
更多的探索正在進行。12月6日,在西咸新區科創大廈,通過西安市自動駕駛與道路協同云監控平臺,3輛小巴的運行狀態一目了然。
陜車智聯總經理張武介紹,他們打造的“人—車—路—網—云”一體化交互監管平臺,具有21項功能模塊。“我們將嘗試與交通管理部門等其他監管平臺實現數據對接,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車路協同服務,同時為政府部門提供交通態勢感知、交通流量分析等服務。”張武說。
發展:培育內生動力,打造科創新高地
智能網聯汽車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但海量數據如何整合?網絡安全如何保障?眼下還有太多的堵點有待打通。
談及網絡安全,張武直言,產業發展需要有標準來引領,在搭建西安市自動駕駛與道路協同云監控平臺之前,他們牽頭編制了《智能網聯汽車公共道路測試監管系統技術規范》,對道路測試監管系統作出具體要求。
面對一片新“藍海”,智能網聯汽車的標準存在一大片“空白地帶”。
歷時一年多,20多家單位參與編制標準。在秦創原·第六屆國際絲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陜西省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系列團體標準》6項,對自動駕駛系統通用技術要求、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通用類標準進行詳細說明,并公開征集團體標準50項。“這個數據會不斷更新。我們將通過標準的不斷完善,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張武說。
在實現自動駕駛的全球競賽中,不少國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搶占技術和市場先機。
在國內,北京、上海、重慶、長沙等地陸續建標準、攻技術、作示范,逐步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劉大鵬說:“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方面,我省雖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是發展趨勢較好,產業鏈相關企業也在不斷壯大。”
對自動駕駛這個時代考題,陜西省汽車工程學會的專家們提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加強源頭創新,形成西安市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搭建前沿技術聯合體,開展關鍵技術協同攻關;鼓勵人工智能芯片、導航定位芯片等技術研發,開展視覺傳感器、超聲波雷達等產品開發,培育產業新優勢;塑造特色產業集聚區,打造一批覆蓋環境感知設備、車載計算平臺、車路協同通信等領域的高成長型企業。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陜車智聯已經孵化2家產業化公司。西安青牛智駕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自動駕駛商用車特種線控底盤的研發;西安云路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發生產智能交通路側設備,為智能網聯示范區和高級別自動駕駛開放道路提供穩定可靠的終端產品。
劉大鵬說:“這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培育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通過陜西省23條重點產業鏈的深入推進,智能終端、物聯網、傳感器等領域已初步形成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集聚發展的態勢,對延伸自動駕駛產業上下游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西安力爭到2025年成為全國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創新、應用測試示范基地,開放性示范道路超過500公里;到2030年,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劉大鵬說,站在新的賽道上,一定要全力奔跑,把自動駕駛產業打造成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引擎。
記者手記
創新“變量” 撬動發展“增量”
回顧人類交通發展歷程,歷次運輸工具的重大變革,都將社會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1886年,汽油內燃機的發明人戴勒姆將一輛四輪馬車改裝成汽車,這是世界上第一輛現代意義上的汽車。汽車帶動了石油、鋼鐵等產業的發展,一度成為引領世界前進的龍頭,被學者稱為“改變世界的機器”。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土地被大量侵占、空氣被嚴重污染、能源被極大消耗。
隨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在汽車領域的廣泛應用,汽車正加速由機械產品向智能產品轉變,智能網聯汽車已成為引領產業技術升級的戰略制高點。
近日,行駛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自動駕駛測試道路上的3輛小巴,吸引了眾多目光。隨著我省首批5張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牌照的發放,未來仿佛已來。然而,要實現完全自動駕駛,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顯著優勢,是未來智慧城市的主引擎。它不僅節省人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能減少交通事故、緩解交通擁堵。面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我們要保持冷靜思考,蹄疾步穩、趨利避害,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生產生活。
凝聚多方合力。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生態全景圖中,一輛車需要軟件、硬件、生態服務商等方面協作配合,由整車廠整合完成最終交付使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全力補齊“短板”、做強“長板”,讓藍圖變成美好現實。信息通信技術企業要努力推動汽車的智能化和網聯化,讓整車能實時在線連接萬物;互聯網企業需要持續挖掘“人、車、生活”應用場景,提升主動性和精準性;政府要從立法、政策、標準等方面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推動新技術推廣應用。
營造良好生態。從上游的信息感知系統、整車研發制造,到下游的出行服務、數據增值服務,整個產業要實現快速發展,需要創新鏈和產業鏈協同發展。只有產業鏈條緊密相扣,才能促進產業良性循環,將智能網聯汽車這一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變成撬動我省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做時間的朋友。從量變到質變需要漫長的過程。陜西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深耕10余年后,迎來了高歌猛進,產量、產值領跑全國。在智能網聯汽車研究方面,我省同樣起步較早,擁有強大的科研優勢和產業支撐,相關原創技術位居全國前列。隨著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路徑的逐步明晰,我們將在新賽道上展現出獨有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