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1月5日,刊發整版報道《聚能起勢走好內涵型增長路》,關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促進“政產學研用金”要素融合,深化校地合作,釋放兩鏈融合動能。
內容節選如下
我國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占全國國土面積七成多,在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西部大開發,對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今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強調要聚焦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西部地區如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走出一條符合地區實際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子?
調查版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全景展示西部大開發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的實踐探索和發展規劃。
經略西部,長安當先。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陜西省緊抓一系列更換新動能的戰略機遇,深耕科教資源和產業基礎兩大資源稟賦,以改革“點火器”裂變科教優勢,破解科技經濟“兩張皮”頑癥,轉勢為能,聚能起勢,實現了從數量追趕邁上質量超越的新征程。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陜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71.72%,躋身全國前十,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連續兩年晉升,居全國第七位;陜西全社會研發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占比、基礎研究占研發總支出占比增幅居全國全列;以“兩鏈融合”為支撐的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總產值增幅居全國首位。在今年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陜西以32項獲獎數名列全國第二。
釋放兩鏈融合動能
在與終南秦嶺遙相呼應的渭北塬上,西安交通大學創新港校區秋季校招漸入高潮。作為全國知名的一流工科院校,如今西安交大與陜西經濟發展的關系遠不止人才供給。
走進位于創新港校區3號巨構,西安交大電氣科學與技術學院同國電南瑞科技集團共建的新型電力系統聯合研發中心內,有逾百名企業科研人員和大學教授。“現在企業追著大學跑,企業的研發人員就在大學里上班,類似的聯合研發機構在校區有70多家。”新型電力系統聯合研發中心副主任楊冬梅告訴記者,研發中心最大的特點是高黏性的柔性合作,企業不是簡單的技術外包,而是基于長遠的、有新型研發機構實體支撐的深度融合。目前,研發中心有博士后流動站、研究生實習基地,28位企業高工擔任學院導師。
從一紙合同、一筆經費、一個項目、一個報告的1.0版本,迭代到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大學+”3.0版本,在陜西,一種統籌創新供給端、企業需求端、政府服務端的科產服深度協同的新型研發機構群、創新聯合實體群正在加速聚集。
在秦川機床工具集團高檔工業母機創新基地精密裝備公司的智造中心內,一組高端臥式五軸加工機床展示著秦川集團的自主創新之路。“公司去年營收3000多萬元,今年有望達到1.2億元。”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永平說,“我們這里相當于陜西高端機床創新研究院的中試驗證車間。”
王永平所說的陜西高端機床創新研究院是陜西機床產業鏈主企業秦川集團聯合西安交大攜手打造的全產業鏈創新聯合體,是集陜西多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創新平臺。陜西高端機床創新研究院院長趙萬華表示,結構緊密的創新聯合體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碩果的關鍵載體。
在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戰略總監侯瑩看來,企業追著大學跑是雙向奔赴。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是西安交大與陜西省共建的國家級重大科技產業戰略平臺。這里聚集著30多個研究院、222個研究所、6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和379個科研機構智庫。5年來,依托創新港,西安交大與131家龍頭領軍企業簽署共建聯合研究院(中心)協議。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累計梳理了1130項易于轉孵的科技成果,轉讓許可專利1000余件,轉化成立183家科技型企業。
位于西咸新區翱翔小鎮的愛生無人機產業化基地車間內,一架變翼寬速無人試驗機在機庫里等待改進時,另一架同款樣機正在500公里以外的陜西靖邊測試中心升空驗證。從精密制造到場景測試,從條款分散到全鏈條集聚,翱翔小鎮的秦創原無人機產業集聚正是陜西深耕科研資源綻放出的創新之花。愛生無人機西咸公司總經理李曉明表示,公司在西安擁有600多名科技人員組成的研發中心,與西北工業大學等緊密合作,“企業的工程化能力強,大學的知識創新能力強,企業提需求,大學做設計,雙方聯合做驗證”。
作為翱翔小鎮的發起者,西安科為航天科技集團正加緊建設為產業小鎮服務的低空經濟公共研發平臺——智能仿真數字系統。跨體制聯合、跨行業融合,激發出“兩鏈融合”的巨大當量。“兩年間,由科為牽頭的智能仿真創新聯合體已吸引24家企業參與。”該公司副總經理高曉君介紹,翱翔小鎮已落地無人機上下游企業近40家,初步形成了無人機全產業鏈生態。
激發創新動能,重在推進市場要素流動融合;釋放創新動能,則離不開加速釋放融合當量的“反應釜”。2021年啟動的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是陜西省深度釋放“兩鏈融合”新動能的標志性“起爆”工程。該平臺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為總窗口,以高校和科研院所集群為策源地,統籌陜西各地市、高新區、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創企業的創新平臺要素,通過構建“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的科創服務體系,打造先進制造業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構建重點產業共性研發技術平臺等協同創新載體,聚力重構從研發到孵化、中試再到產業化的開放融合式科創互動系統,探索出以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和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為代表的“一港一校一院一所”產創投服融合新范式。
在陜西省科技廳廳長姜建春看來,開放式協同科創生態,有效釋放了創新勢能,為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3年多來,陜西圍繞重點產業鏈布局,集中建設了24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組建了20個省級創新聯合體,攻克關鍵技術363項。2023年,陜西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24條重點產業鏈年均產值增長超過20%,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鏈達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