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宏大敘事里,“減污降碳” 成為當下最為關鍵的篇章。減污,致力于減少各類污染物的排放,涵蓋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以及土壤污染物等,讓空氣更清新、水源更潔凈、土壤更健康;降碳,則聚焦于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步伐,守護地球生態平衡。二者協同推進,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能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對于空港新城這座現代化城市而言,減污降碳更是筑牢“美麗空港”綠色基底的必由之路。近日,空港新城四項優秀案例入選西安市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案例。今日,讓我們一起走近“長安航空鑄造‘空地一體化’節油降碳管控新模式”,感受“綠色飛行”的蒼穹底色。
近年來,長安航空公司緊緊圍繞“雙碳”目標,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全力打造“黨員業務核心團隊”創新平臺。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公司持續推動飛機油耗精細化管控、新能源特種車輛應用、“禁限塑”、發票“無紙化”等重點工作深入開展,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精準匹配油耗精細化管控
航空燃油是航空公司的主要消耗能源,降低飛機油耗是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核心要點。為實現飛機油耗的精細化管控,長安航空運行控制體系“黨員業務核心團隊”聯合多部門積極推動“機隊噸公里油耗管控”“CI成本指數動態管控”“航路優化”等節能減排課題的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專項設立“機隊噸公里油耗管控”課題組,綜合考量飛機老舊程度、發動機衰減等因素,在運力調配機制中納入單機小時油耗指標,按照油耗從低到高編排運力,最大限度提高低油耗飛機利用率;多措并舉縮小計劃業載與實際業載的差值,加強油耗、業載綜合測算分析,提高燃油利用率;積極協調優化空中航路,推動航線航路“截彎取直”,縮短飛行距離,降低油耗。2024年,公司成功節約航空燃油378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逾11600噸。2025年,公司碳減排量預計將進一步提升。
減污降碳 全鏈條多體系推進
長安航空系統構建了覆蓋飛機運行、地面保障、旅客服務及企業管理等全鏈條的減污降碳工作體系,通過新能源轉型、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在減污降碳多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在飛機減重方面,采用“材料革新+設備升級”雙重策略降低飛機重量,一方面在機隊引入具有輕質、高強度和耐腐蝕等特性的先進復合材料,并對飛機剎車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將傳統鋼剎車替換為更輕質的碳剎車;另一方面,全面推廣使用電子飛行包代替紙質資料,配置輕質餐車等輕量化機上設備,助力飛機減重。
在運行保障方面,長安航空持續優化運行保障流程,爭取飛機停放在距離跑道較近機位,減少地面滑行時間,并加大地面電氣源設備使用力度,減少飛機的油耗及排放;全面使用飛機發動機水洗技術,顯著減少碳排放;通過推進機場協同決策系統(A-CDM)等技術的應用,減少航班離場等待時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采用飛機“單發”地面滑行方式,減少地面滑行時的燃油油耗。
在保障車輛投用方面,加速推進新能源民航特種車輛投用,累計引進儲能式電源車以及新能源飛機牽引車、旅客擺渡車、清水車、污水車、傳送帶車、客梯車、中巴車、廂式貨車、行李牽引車61輛。其中的10輛儲能式電源車,可以在客艙用電、通電檢查、地面測試等方面為飛機提供穩定可靠電源,代替飛機APU(飛機輔助動力裝置)、燃油式電源車供電,實現了“零油耗”“零排放”。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運行安靜,電動驅動系統的能量轉換效率更高,更加環保節能。同時,持續強化“燃油車輛尾氣改造”課題研究,確保相關人員充分掌握車輛尾氣治理改造技術、車輛改造后性能情況以及維修保養知識,為近60輛燃油保障車輛加裝尾氣改造設備,切實降低車輛尾氣排放。
在旅客服務方面,全面使用可降解材料制品減少塑料污染,在所有航班配備無毒消毒劑強化客艙消殺等措施,致力于實現綠色出行和健康防護的“雙提升”。結合當前航班運行情況,每天可減少7000余件塑料制品的使用,為廣大旅客帶來更為健康、天然、優質的出行體驗。飛機過站時,乘務組會對飛機客艙過道、洗手間、服務間進行全面噴灑消毒處理。同時,提前開展系統改造與對接工作,完成電子行程單功能上線,系統運行平穩有序。通過電子行程單自動化、常態化開具及交付服務,旅客獲取發票更加便捷,省去了柜臺打印和郵寄環節,簡化了業務流程。“無紙化”報銷既避免了旅客遺失發票的風險,又實現了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
在航空公司的主動作為和旅客的積極響應下,每一項環保舉措的落實、每一次綠色出行的實踐都在悄然匯聚,為民航業的未來鋪就一條通往可持續發展的坦途。下一步,長安航空公司將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不斷從飛機降耗減排、新能源替代、旅客綠色出行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深耕細作,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民航力量,為生態文明建設展現民航擔當。
未來,空港新城將持續構建減污、降碳、擴綠、增長一體化機制,分區域、分產業、分階段協同推進,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適合地區經濟社會機構的現代化轉型路徑,打造綠色低碳發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