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8月10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聯合主辦的“古今交響 一見鐘‘秦’”——2025駐華外交官陜西調研行活動啟動。
活動第一站,來自毛里塔尼亞、尼泊爾、烏拉圭、伊拉克、韓國、巴基斯坦、伊朗等20個國家的駐華外交官,走進位于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的秦咸陽城咸陽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參觀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在古今對話中深入了解秦文明。

2025年6月,秦咸陽城咸陽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新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總面積約703公頃(約1萬畝),已建成開放區域面積約140公頃,包括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大漢紫道等核心文化IP和網紅打卡地。
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位于秦咸陽城遺址西南角,是一座以秦咸陽宮遺址展示為中心、秦文化展示為輔助的小型遺址類博物館。2024年5月,博物館完成改造提升,推出的“大秦中樞、六合一統”陳列展覽,分為“渭水貫都”“宮闕嵯峨”“帝國肇基”“保護傳承”4個單元,共上展出土自秦咸陽城遺址的74件(組)文物,以最新考古成果和全新視角,系統詮釋秦咸陽城的內涵價值,凸顯秦都咸陽在秦以及中國歷史上的突出地位和深遠影響。

在恢弘的宮殿遺址群中,“見到秦磚,我很好奇2000多年前如何做得如此精致,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和象征。”馬拉維駐華大使艾倫·欽泰扎感嘆道,“登上遺址高臺,秦人的規劃理念令人震撼。以天體布局對應人間秩序,這不僅是建筑智慧,更是在構建國家認同。”

駐華外交官們慕名而來,在此觀摩宮殿遺跡、兵器銘文及建筑構件,沉浸式體驗秦代“、量同衡”的治理精髓,感受大秦王朝的雄渾氣魄。他們駐足夯土臺基前,或細看斑駁陶片,滿是驚嘆;或輕撫殘垣,仿佛觸摸到兩千年前的帝國脈搏,言語間盡是對東方古文明的折服。

立于宮殿遺址之上,不遠處,以“高臺榭、美宮室”的秦漢宮殿建筑為外形的陜歷博秦漢館拔地而起。主館區七座建筑如北斗七星布局,彼此以廊道相連。從空中俯瞰,古老遺址與現代場館交相輝映,引人注目。

秦咸陽城咸陽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計劃分三期推進建設,近期主要推進核心宮殿區展示工程。重點實施秦咸陽宮(一、二、三、五和六號宮殿)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完成遺址公園入口區域、標識展示系統、解說系統及生態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遺址保護與公共服務體系。
與此同時,一批配套設施同步推進,周邊業態持續豐富。目前,多個停車場建成投用、定制公交西咸14號線開通、花山染集非遺研習館開放,云棲秦漢露營苑、文化旅游集散地、綜合性文旅商服樞紐等加速建設,一個集文物保護利用、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商業配套等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生態圈正加速形成。
據悉,調研行活動已舉辦六屆,累計吸引近100個國家的駐華外交官參與。活動旨在加強人文交流,挖掘多領域務實合作潛力,為外交官們提供了解陜西、認識中國的直觀窗口。外交官們通過此活動,既能了解陜西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的歷史,也能感知其作為現代產業高地和文化傳承創新標桿的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