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陜西有色金屬集團的“集束式”投資,成為西咸新區秦漢新城以鏈式發展推動產業集群升級的最新注腳。
8月19日,陜西有色科創區在秦漢新城啟動,3個新材料產業項目先行簽約入駐。這意味著,以“工業立城、產業強城”為發展戰略,圍繞“4大主導產業+4大城市樣板區”,全面推進“二次創業”的秦漢新城,再添“航母型”產業項目。
那么,作為陜西省大力培育的兩家世界一流企業之一,陜西有色將為秦漢新城帶來什么?將如何助力秦漢新城夯實“產業底盤”?
在匯聚眾多科創企業和產業項目的渭河北岸核心區,最新“爆點”由陜西有色引燃。陜西有色金屬集團是一家集資本投資、產權管理和有色金屬資源開發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擁有“勘研建、采選冶、材裝貿”等全鏈條業務,工業生產和科研力量雄厚。

陜西有色科創區位于蘭池二路東段,占地面積約351畝,是陜西有色金屬集團實施高質量發展、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化的重大戰略布局,也是秦漢新城構建新材料產業集群的龍頭項目。
科創區整體定位為“高端技術示范園區”,聚焦技術高壁壘、材料高性能、產品高附加值3大關鍵特質,圍繞碳硅新材料、金屬基復合材料等前沿領域,建設研發實驗室、中試車間及院士工作站,構建多層次、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平臺,加速高端人才聚集和關鍵技術突破,打造集科研創新、產業孵化、產城融合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這里將成為陜西有色布局戰新產業、未來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主場。

項目分為研發區、辦公區和配套服務區3大板塊,計劃分兩期推進實施,通過園區空間重構、功能升級與技術創新,為入駐企業“量身”建設高標準實驗室和中試車間,并為研發人員、高級人才配備公寓、宿舍、餐廳等設施,提供現代化辦公環境、產業配套和共享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陜西有色科創區還將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零排放和零污染,同時引入智能化管理設施,構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創新友好型空間,建成集綠色、智能、科技于一體的工業旅游級產業園區,實現產業價值與城市價值相互賦能。

作為傳統制造企業向科技服務轉型的“試驗田”,科創區探索產城融合發展新模式,將為破解“產業孤島”難題提供示范樣本。
渭河北岸,一座既能承載碳硅等前沿產業研發生產,又兼具人才生活、商業服務等城市功能的新一代智能化科創園區,呼之欲出。
陜西有色科創區剛啟動,已有產業項目“排隊”入駐。西安跨渭發展,打造渭北萬億級工業大走廊,秦漢新城正處核心。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及陜西有色金屬集團的系統資源配置,陜西有色科創區將以國際先進的碳硅基復合材料研發及產業化為切入點,重點引進陜西有色碳硅新材料院士工作站、多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及陜西有色權屬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多條科研示范產線,為相關產業板塊的研發、中試、生產賦能。

在8月19日的科創區揭牌現場,就有陜西有色空天先進復合材料項目、智能新材料項目、復合金屬材料項目簽約入駐。目前,這3個新材料產業項目已完成園區選址工作。
同時,陜西有色科創區已引進碳硅新材料院士工作站及聯合創新中心、瀝青基碳纖維創新中心西安分中心等科研載體。
入駐科創區的產業項目,瞄準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需求,產品涉及材料學、力學、高分子等多學科,生產過程涉及模型計算、力學性能分析等內容,對人才綜合水平及生產設備、技術、環境等要求極高,技術先進性明顯。

目前,已有8個產業項目、4個科創平臺完成進駐準備工作。可以看到,為推動科創區快速啟動、早日見效,陜西有色做足準備。
“我們將聚焦新材料產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集中優勢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入區企業代表、陜西有色復合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曉軍表示。
深入觀察秦漢新城的產業脈絡,會發現陜西有色科創區的布局思維,與國能西北能源創新發展基地“異曲同工”。

作為世界500強、中央骨干能源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布局西北的最大科創產業基地,正推進實施的國能西北能源創新發展基地項目,將導入集團各產業板塊的研發資源,引入旗下相關業務板塊的多家單位,建成集科研、培訓、科技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于一體的城市綠色公園式零碳園區。
此外,西安萬洋眾創城、中南高科·秦漢智康云谷、秦漢大健康科技產業園等載體型項目,均“集束式”導入各自的全國產業資源。
這些帶“資”進組的項目,正助推秦漢新城加快完善產業生態鏈。
秦漢新城的產業布局,是基于近年來快速發展形成的資源基礎與比較優勢而錨定: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全力推進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文化旅游4大主導產業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
國能西北能源創新發展基地、陜西有色科創區等具有引領性和帶動力的重點項目,猶如孵化產業的“磁鐵”,在秦漢新城“鏈”起一個個產業集群,助力建圈強鏈,夯實“產業底盤”。

實際上,鏈主企業、重點項目始終是秦漢新城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目前,4大主導產業均已布局“鏈主”“龍頭”,產業路徑正經歷從單點項目突破轉向產業鏈系統構建的深刻變革——
新能源汽車產業:依托西咸新區·秦漢自動駕駛產業園,新能源汽車鏈主企業生產基地加速帶動產業生態“聚鏈成勢”,主函數、安程合創、榮信機電、匯能制造、佑駕智行、西部世聯、陜西元轂智行等遍地開花;
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國能西北能源創新發展基地、陜西有色科創區等扛起產業聚能起勢大旗,三航動力、迪泰克、三毅有巖、圣寶鴻、金羽衛、華星電子、中茂綠能等扎根發展;

大健康產業:依托西咸新區·秦漢大健康產業園和空軍軍醫大學醫教研綜合體、陜西省人民醫院西咸院區的科研實力和輻射帶動作用,銀豐生物、初源賽爾、天寵生物、慧聚予果、博睿康寧、海易康醫藥、科詩美等茁壯成長;
文化旅游產業:圍繞秦咸陽城咸陽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大秦文明園、際華冰雪·西安冰雪中心、張裕瑞那城堡酒莊、秦漢國際馬術中心、渭河生態景觀帶等成為“秦漢游”熱門景區景點。

如果說4大主導產業是秦漢新城經濟發展的靈魂,那么4大城市“樣板區”則構成產業發展的空間骨架。
聚焦主導產業,秦漢新城在“二次創業”開局之年,全新謀劃打造周陵先進制造產業片區、大健康先進制造產業片區、正陽現代服務片區、大秦文明園文旅體融合產業片區,分別成立由管委會領導牽頭的開發建設專班,一體推進各片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人才引育、服務配套等工作,推動資源向片區集中、產業向片區集聚,以此為驅動,重塑空間發展格局,全面提升城市能級。

到2029年,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產業規模力爭分別達到200億元、100億元、80億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億元——實現這樣的“五年目標”,秦漢新城有多少底氣?時間不是答案,答案在時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