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空港新城去化率亮眼

清晨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一架架滿載貨物的飛機正迎著朝陽起飛。在距離機場僅10分鐘車程的陜西西咸空港綜合保稅區內,來自歐洲的奶粉、日用品等商品正在分揀線上快速流轉。“通過機場-保稅區無縫物流鏈,歐洲的奶粉48小時就能送達西北消費者手中。”陜西星空跨境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蘭祎博介紹道。2025年1-7月,該企業跨境訂單量同比增長46%。

圖片

不止星空跨境,東航賽峰起落架維修基地、海得邦供應鏈、鷺復航空科技等一批企業,也紛紛選擇在空港新城的園區內扎根,在這里實現了業務拓展與效益提升。

企業快速集聚與蓬勃發展的背后,是空港新城在優化政策、精準對接、高效服務方面所下的“繡花功夫”。近年來,空港新城通過成立專項工作專班,對區域內的所有自持資產進行摸底、排查,建立動態資產去化臺賬,舉辦資產推介會、招商會,吸引廣大企業,探索出了一條“去化快、結構優、動能強”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最新數據顯示,在空港新城自持載體中,臨空智慧云港(一期)去化率達100%,臨空智慧云港(二期)去化率達100%,臨空產業園(二期)去化率達97.68%,空港綜合保稅區去化率達80%。此外,于去年5月投入運營的自貿藍灣一號產業園也實現去化率47.09%。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后,體現出空港新城在產業定位、龍頭項目帶動、配套服務優化與制度保障完善等方面的系統謀劃與創新實踐。

產業定位精準匹配臨空需求

空港新城立足機場樞紐優勢,重點發展航空樞紐保障業、臨空先進制造業和臨空高端服務業三大特色產業集群。

在航空維修制造領域,東航賽峰起落架維修基地已累計完成278套起落架維修,瑞達宇航填補了西部地區飛機部件維修的空白,海得邦與霍尼韋爾等知名企業深度合作,在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領域筑起了堅實的供應鏈保障墻。這些企業共同構建起覆蓋航空維修全產業鏈的多中心格局。

生物醫藥產業同樣表現亮眼。國睿一言以5.6億投資鑄就西北唯一、規模最大的藥物GLP安全評價中心,康龍化成為新藥研發的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區域已落地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82.6億元。這些企業對機場依賴度高,入駐意愿強,成為推動載體去化的主力軍。

這種基于機場樞紐優勢的產業篩選機制,使空港新城產業園區形成了與普通產業園區截然不同的去化邏輯。截至2025年7月,空港新城市場主體超15萬戶。臨空經濟規模突破420億元,印證了產業定位對去化率的正向影響。

龍頭帶動構建產業生態圈

空港新城著力引進具有產業鏈整合能力的核心企業,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批”的集聚效應。

在航空維修領域,以東航賽峰、瑞達宇航為代表的企業集群,實現了航材采購、技術協作的“園區內循環”。鷺復航空科技運營中心經理張歡歡表示:“作為園區內的二手航材分銷商,能夠在園區內與其他公司開展部分航材的維修業務,實現園區內產業鏈協作。”

在物流領域,普洛斯、豐樹等國際巨頭與圓通速遞、申通快遞等國內知名物流企業入駐,總投資近百億元。這些企業不僅直接消化了大量物流載體,更帶動電商、跨境貿易等關聯企業集聚,使空港新城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電商快遞聚集區。

這些龍頭企業創造了"三高"特征:產業帶動力強、載體需求量大、抗風險能力高。它們像磁石一樣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了"龍頭入駐-產業鏈聚集-載體加速去化"的良性循環。

配服務與制度保障雙輪驅動提升園區綜合吸引力

通過構建全方位的配套服務體系和筑牢法治誠信的制度根基,空港新城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滿意度顯著提升。

圖片

立體交通與功能平臺,夯實發展硬支撐。在基礎設施方面,空港新城構建了“5分鐘到機場、8分鐘上高速”的高效交通網絡,集空、鐵、公、軌于一體的立體化優勢,成為吸引臨空偏好型企業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選擇這里,首要就是看中其比鄰機場、無縫銜接的物流優勢。”圓通速遞西北轉運中心辦公室主任邵幸說道。

平臺能級同樣突出。依托“臨空、自貿、保稅、跨境、口岸、航權、樞紐、冷鏈”八大開放功能和國家級試點政策效應,為企業提供通關、貨代等一站式便利。特別是創新推行“同包同車發貨”模式,有效幫助跨境電商企業降低物流成本約50%。

誠信與法治并重,筑牢制度保障根基,空港新城將“法治+誠信”理念深度融入園區運營肌理,以制度創新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通過出臺《招商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辦法》等政策,組建專業投服團隊,提供從落地到壯大的全流程服務,形成“政府助力、企業努力、雙方發力”的良性機制。

多層次生活保障,營造宜業宜居軟環境。為解決人才后顧之憂,空港新城構建了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區內還配套商業街區、免費公交等便民服務設施,讓人才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與歸屬。

持續攀升的園區去化率,不僅是空港新城產業載體高效利用的直觀體現,更是臨空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未來,空港新城將繼續以高質量去化助推臨空經濟規模化、集群化躍升,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