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陽光訊(記者 緱青翠)店面門頭招牌高達三米,綠底白字寫著“綠色傳統美食、原生態、純手工”,經營范圍包含手工面條、麻食、鍋盔、畫卷等12種面食。10月25日,涇河新城高莊鎮高莊村的股份經濟合作社面食加工店正式開業,這是西咸新區首家為扶貧、為壯大集體經濟,并結合當地特色而開的面店。
面食純手工無添加 開鍋香味四散
面店位于高莊村十字路南約30米,北通灃涇大道,南通漢陽陵博物館,東西銜接包茂高速。隔著透明的門簾就能望見店里食品柜中擺著菠菜面、麻食、花卷等。走進店里,食品價格表一目了然,視線越過柜臺透過玻璃窗戶,操作間里四個工作人員頭戴廚師帽、口罩正在木制的案板上忙著搟面、烙蔥花餅、包包子。與操作間一門之隔的廚房里麥香味四散,剛蒸好的包子、花卷、饅頭熱氣騰騰被端出來晾在蒸籠上。
“味道香吧!店里用的面粉都是麥子磨的,饅頭都是最原始的發酵方法,有地道的老面饅頭味,我在自己家好多年都沒吃到這么香的饅頭了。”57歲的王煥邊忙邊說,“店里每一樣面食都是我們親手做的。” 王煥算過,從和面、醒面、搟面再切一刀刀切成面條,三斤面條擺上柜臺至少需經過40分鐘。
面店提供就業機會 貧困戶自謀致富路
王煥是高莊村的貧困戶。自從1993年丈夫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后,整個家的重擔都壓在她身上,直到2016年孩子大學畢業后她終于松了口氣。在涇河新城打響脫貧攻堅戰后,她家享受上了健康扶貧、就業扶貧、低保等政策。2018年時,她家已滿足脫貧條件。讓王煥沒想到的是,在村里著手籌備面店時,村支書楊小健就考慮到為她在面店留崗位,為她家再增加一份收入。
在面店里工作的6人中有3人來自貧困戶,是村上經綜合考慮,有意向、有勞動力、符合面店工作需求而后選擇的。楊小建說,貧困戶若志不貧,再加上現在全面的脫貧政策很容易就達到脫貧條件。“幫扶貧困戶目的不是達到脫貧條件就結束了,更要讓他們覺得靠自己的雙手也可以走上致富路。”
全村有產業 戶戶有門路 高莊村形成新脫貧增收格局
2018年年底,高莊村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如何能在土地上為扶貧添把火,增加集體收入,成了楊小建時常思索的問題。考慮到關中平原種麥子的歷史長達3000多年,村民世代以土地為生,周邊有大量的流動人口,加上現代人都追求綠色、無公害食品等。多重綜合考慮下,高莊村與高莊鎮領導干部共同合力找到以面店為突破口,對上連接農作物種植,對下連接農產品銷售,從而帶動整條農產品發展的產業鏈,將一二三產業結合起來。
這條農產品產業鏈是如何排兵布陣的?記者了解到,這條產業鏈可分為三部分。首先,是種植。村里將用80畝土地種植麥子、紅薯等農作物,有部分貧困戶與村民參與土地入股及分紅。從農作物種植到收割所需勞動力,貧困戶與村民通過勞動可獲得報酬;村民自種農產品也不用愁銷路,村里可統一收購、存放。
其次,是加工。村里將開設加工廠,將農作物加工成紅薯粉條、面粉等。期間所需大量勞動力也將以村民為主,優先考慮貧困戶。新開面食加工店以村里自種小麥磨成面粉為原料,秉著原生態、無添加的原則,又重點以純手工為特色。正是家庭主婦所擅長,村里女性能兼顧家庭與收入。
最終,是銷售。無論是粉條、面條、手工饅頭,這些農產品最終銷售后才算整條產業鏈完整。村鎮領導干部從著手之初就在為這些特色農產品鋪銷路,“面粉將以5斤、10斤包裝為主,方便郵寄。鍋盔、手工饅頭,我們計劃與本地大型超市進行洽談達成合作。”楊小建說,農產品產業鏈上的每一環都考慮到為村民增加致富途徑。
從農產品的種植再到加工、銷售,將帶動村民在自家門口找到致富路,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找到出路。在新時代的春風下,高莊村因村制宜、因戶制宜,成為涇河新城鄉村里脫貧攻堅的一大亮點,以實打實的生動寫照形成全村有產業、戶戶有門路的脫貧增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