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2018年9月28日,航拍西安西咸新區在建的新的辦公區域。
航班24小時不停歇的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起起落落;塔吊在日新月異的工地上上上下下;創新在不同類型的孵化器里悄然孕育;人們在高高低低的寫字樓里,為夢想徹夜奮斗……
這就是今天的大西安新中心。
憑借一群開拓者的滿懷夢想、精耕細作,西咸新區已變成陜西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大西安創新發展的承載地。綠水在高樓下蜿蜒,花園在社區里點綴,人們在新生活里歡笑。我們采訪了多位在不同領域參與西咸新區建設的“西咸人”,請他們分享在追夢路上見證西咸新區每一個令人欣喜的變化,從中探尋推動這片區域飛速發展的動力所在。
聯 通
(熊有琳在工作線上查看貨物清單。陜西日報見習記者 楊博文攝)
講述人:陜西空港世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熊有琳
10 10余個國家的貨物在這里清關
2800 2018年清關貨物總量2800噸
34 貨物發往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
1月9日,陜西空港世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內,熊有琳正在檢查當天需要清關的貨物清單,并向員工交代不同貨物的清關事宜。熊有琳的辦公室就在工作線的旁邊,每天的巡查與指導也已成為她的一種習慣。
從2016年陜西空港世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成立,到2017年陜西空港國際快件監管中心啟用,熊有琳帶領她的團隊,為推動空港新城快件通關邁入國際先進行列不懈努力。
在陜西空港國際快件監管中心的工作線上,自動貼標機器人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航空快件貼上RFID電子標簽。隨后,快件通過五面光學掃碼、CT機掃描、行包檢測儀檢測,最快在2個小時內就能完成通關。如今,這里每天可以完成2萬單貨物分揀貼標,實現通關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在這里清關的貨物,一開始以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奶粉、保健品居多,如今貨物來源覆蓋美國、加拿大等10余個國家。特別是前幾天還有了來自迪拜的駱駝奶粉,對于我而言也是第一次聽說。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接觸到的貨物種類越來越多,感覺世界與人們的距離更近了。”熊有琳說。
借助陜西空港國際快件監管中心這一平臺,陜西空港世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在臨空經濟的“舞臺”上大展拳腳。
“自2017年9月26日陜西空港國際快件監管中心正式投入運營以來,2017年第四季度完成貨量260多噸,2018年完成貨量2800噸。隨著越來越多國際航線的開通,我們期待2019年能夠完成4000噸的貨量。”熊有琳表示。
企業對未來的自信,來自陜西發展“三個經濟”打造航空物流樞紐的努力。目前,陜西已開通西安至芝加哥、阿姆斯特丹、河內、哈利法克斯、首爾5條國際貨運航線。2018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際貨運航線運輸貨物4.4萬噸,其中國際快件增長超75%。
企業的信心更來自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管委會全力營造的良好發展環境。“空港新城為企業和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建立了一個工作微信群,有什么問題隨時可以在群里反映,管委會會即刻安排人員對問題反饋,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隨叫隨到的‘店小二’服務。”熊有琳說。
“我相信伴隨臨空產業的集群發展,優質貨源將越來越多,我們也會發展更快,打造快件物流領域的西咸、空港品牌。”熊有琳堅定地說。
共 享
(白世峰在社區與和平村群眾溝通交流 資料圖片)
講述人: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和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白世峰
1 全省農村唯一檔案管理省級AAA單位
32 在和平村工作32年
6 村集體公共積累凈資產超過6億元
40年前村民借錢的收據,30年前村委會選舉的照片,十幾年前村里開會的影視資料,以及前兩年群眾回遷分房時的選房抽簽記錄……走進和平村檔案館,如同走進了時光隧道,可以領略一個村子40年的發展之路。
企業的信心更來自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管委會全力營造的良好發展環境。“空港新城為企業和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建立了一個工作微信群,有什么問題隨時可以在群里反映,管委會會即刻安排人員對問題反饋,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隨叫隨到的‘店小二’服務。”熊有琳說。
“我相信伴隨臨空產業的集群發展,優質貨源將越來越多,我們也會發展更快,打造快件物流領域的西咸、空港品牌。”熊有琳堅定地說。
共 享
(白世峰在社區與和平村群眾溝通交流 資料圖片)
講述人: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和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白世峰
1 全省農村唯一檔案管理省級AAA單位
32 在和平村工作32年
6 村集體公共積累凈資產超過6億元
40年前村民借錢的收據,30年前村委會選舉的照片,十幾年前村里開會的影視資料,以及前兩年群眾回遷分房時的選房抽簽記錄……走進和平村檔案館,如同走進了時光隧道,可以領略一個村子40年的發展之路。
和平村地處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共356戶1527人,人均土地0.75畝。20世紀80年代,白世峰剛成為和平村黨支部書記時,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村莊面貌破舊不堪。“不改革,和平村就沒有發展前途。”2018年12月4日,白世峰回憶說。
從1990年開始,白世峰帶領一班人大膽探索招商引資,走土地集約經營的路子,率先建設村級工業園區,吸引了一大批中小企業紛至沓來。到2008年,和平工業園先后引入各類企業150余家,年產值超過17億元。
村子發展了,如何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成了和平村面臨的新問題。
2008年年初,和平村啟動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造,將8000多萬元經營性凈資產的50%預留集體,另外50%量化到具有股東資格的329戶1347名村民名下,率先邁出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步伐,有力地保障了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1年,隨著大西安建設提速,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全面啟動區域開發建設,和平村再一次抓住發展機遇,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啟動自主村莊改造,主動邁向城市化。
2015年8月,和平村回遷安置樓全面建成交房,每戶村民平均分到320平方米、低密度高綠化、配有中央空調的高品質住房,村民有尊嚴地融入了城市化。
城中村自主改造的完成,讓和平村站在更高的發展起點上,村集體資產由改造前的1.5億元猛增到6億元,產業從工業為主,轉變為以商業、服務業等三產為主,可持續多元化經營新階段。如今,和平村村集體公共積累凈資產超過6億元,2018年集體年可支配收入超5800萬元。
白世峰說:“下一步,和平村還要繼續壯大集體經濟,村民每人股本金將由當初的2.8萬元增加到15萬元至20萬元;同時,要讓管理體系和服務團隊輻射周邊村子,助推鄉村振興。”
傳 承
(楊三紅在查看崇文塔裂紋情況。陜西日報記者 王睿攝)
講述人:西咸新區涇河新城崇文塔文管所 楊三紅
28 守護崇文塔28年
3000 累計巡塔3000余次
20 5年游客量翻了20倍
“我從25歲來到這里,已經過去了28年。真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崇文塔能夠被更多的人關注與認可。”1月4日,站在已有400余年歷史的崇文塔前,楊三紅就像它的老朋友一般,向記者介紹著崇文塔的歷史與文化。
崇文塔,位于西咸新區涇河新城崇文塔景區內,矗立于涇河北岸,修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塔高87.218米,是我國現存的最高古代磚塔,2001年6月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鐵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眾記》碑文記載,該塔為倡導涇陽、三原、高陵三地學童努力向學而建。
“這里曾經有所學校,新中國成立前,崇文塔一度成為學生的宿舍。仔細看就會發現,塔內壁有兩種不同的墻皮,一種是土黃色的,是在給學生做宿舍時,用土砌的,摸上去比較粗糙;一種是灰白色的,是明代建造時,用米漿和著黏土砌的,摸上去非常光滑。”楊三紅說。
曾經香火旺盛的鐵佛崇文塔寺,在滄桑歲月中漸漸沒落,崇文塔周圍成了村莊與農田。一片農田中,崇文塔顯得格外高聳:崇文塔屬樓閣式建筑,共有13層,各層都有斗拱,并有磚雕各式各樣的花紋。檐角下掛著風鈴,風過處,風鈴叮咚作響。
這樣的一座古塔,如何與現代城市交相輝映?西咸新區涇河新城以“文”字破題,把傳承文化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
涇陽、三原、高陵區域,曾經是陜商的重要發源地,孕育出風靡絲綢之路的神秘之茶——茯茶。涇河新城以陜商文化為切入點,梳理整合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建設現代化的文化場所,為涇河新城文化事業的發展打下基礎。
“2013年,崇文塔下的學校、村莊開始搬遷。以崇文塔為核心,周圍陸續建起了陜商文化博覽館、國藝秦腔館、崇文國學館、三秦非遺博覽館4館,展示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形成眾星拱月的格局,更加凸顯了崇文塔‘尚文’的含義。”楊三紅說。
如今,崇文塔周邊已經形成集文物保護、旅游教育、運動健身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景區,在為當地群眾提供高品質文化活動場所的同時,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傳統文化魅力。5年間游客數量翻了20倍。2018年,這里還入選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成為孩子們認知、體驗傳統文化的一個好去處。
“我和這座塔相互陪伴28年,28年間巡塔3000余次。伴隨著涇河新城的發展,崇文塔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有更多的人來到這里參觀,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楊三紅說。
陜西日報記者 王睿
見習記者 楊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