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確山縣一個農民家庭。學生時代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運動。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秋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領導工人運動。在河南和東北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楊靖宇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第1獨立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4月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同年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1936年7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打得敵人心驚膽戰,威震東北,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
日偽軍連遭打擊后,加緊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軍事討伐、經濟封鎖和政治誘降,同時對楊靖宇懸賞緝捕。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他以“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貳的意志是不會動搖”的崇高氣節,繼續堅持戰斗。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向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贊之為“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
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秋冬季反“討伐”作戰中,他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濛江一帶,最后只身與敵周旋5晝夜。他以難以想象的毅力,堅持和敵人進行頑強斗爭,直至彈盡,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將其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
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宜賓的一個地主家庭。五四運動爆發后,趙一曼開始閱讀《向導》《新青年》《婦女周報》等革命書刊,接受革命新思想。1923年冬,趙一曼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她進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
1927年9月,趙一曼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次年回國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開展黨的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趙一曼被派往東北地區發動抗日斗爭。她先后任滿洲總工會秘書、組織部長,中共濱江省珠河縣中心縣委特派員、鐵北區委書記,領導工人進行罷工運動,組織青年農民反日游擊隊與敵人進行斗爭。在一首《濱江述懷》的詩中抒發了她堅定的抗日意志:“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1935年秋,趙一曼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1師2團政治委員。11月間,第2團被日偽軍圍困于一座山間。趙一曼為掩護部隊突圍,身負重傷,養傷期間被日軍發現,戰斗中再度負傷,昏迷被俘。
被俘期間,日軍對趙一曼施以酷刑,用鋼針刺傷口,用燒紅的烙鐵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寧死不屈,嚴詞痛斥日軍侵略罪行。為了得到口供,日軍將她送進醫院監護治療。在醫院里,她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教育爭取看護和看守人員。1936年6月28日,趙一曼在醫院看護和看守幫助下逃出醫院,但很快被追敵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殘酷的刑訊。
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車。她知道最后的時刻到了。她給心愛的兒子寫下遺書:“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犧牲的!”
臨刑前,她高唱《紅旗歌》,“民眾的旗,血紅的旗,收殮著戰士的尸體,尸體還沒有僵硬,鮮血已染紅了旗幟……”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壯烈犧牲,年僅31歲。
為紀念趙一曼,哈爾濱的一條主要街道命名為一曼大街。在她的故鄉宜賓市建有趙一曼故居、趙一曼紀念館等。
蘇兆征,1885年出生在珠海淇澳島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8歲時到香港謀生,開啟了在外輪做工的生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很快在中國海員中傳開。蘇兆征曾隨船到過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進一步了解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過情況,并有機會閱讀新文化運動的書籍,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
1921年3月,蘇兆征和林偉民等人倡導,在香港成立中華海員工會聯合總會。1922年1月12日,在香港海員舉行的大罷工中,蘇兆征被選為罷工總辦事處總務部主任和談判代表之一。
1925年3月,蘇兆征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大會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兆征當選為執行委員。
1925年6月開始的省港大罷工中,蘇兆征被工人們一致推舉擔任罷工委員會委員長,兼財政委員會委員長。在蘇兆征等人的領導下,省港大罷工持續了一年零四個月,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1926年1月,蘇兆征在全國海員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總工會執委會委員長。5月1日,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蘇兆征被選為全國總工會執委會委員長,成為全國工人所擁戴的領袖。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蘇兆征出席在武漢召開的黨的五大,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八七會議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蘇兆征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他與瞿秋白、李維漢一起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28年春,蘇兆征赴蘇聯參加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和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均當選為執委會委員,并當選為農村工會國際副委員長。在莫斯科期間,蘇兆征出席了黨的六大,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長期艱苦的斗爭和緊張的工作,使蘇兆征積勞成疾。1929年2月25日,蘇兆征不幸病逝。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對前去探望他的周恩來等人說:“大家同心合力,一致合作,達到革命的最后成功!”
人們沒有忘記蘇兆征英勇戰斗、鞠躬盡瘁的一生。淇澳島上的蘇兆征故居陳列館,前來參觀瞻仰的黨員群眾絡繹不絕,年接待量約1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