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紀 念 屈 原 說 】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涵著我們民族獨特深層的精神價值觀,她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動中,涇河一小以傳統節日教育為切入口,將其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開展了傳統節日教育,弘揚傳統美德,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系列一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
6月7日通過國旗下演講,師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系列二
為什么要過端午節
紅領巾廣播站制作“端午專題節目”,向師生講述端午節的知識。
系列三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為了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6月11日下午各年級各班召開端午節主題班會。
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詢問、網上瀏覽等方法搜集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一些有趣的風俗習慣,了解人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人們為什么要給小孩子掛香包、戴手鏈和五彩線等?教師帶領同學們一同暢想"我想怎樣過端午節?"同學們積極發言,班會氣氛活躍。
系列四
我們的端午節
6月11日下午各年級分別開展端午校內勞動實踐活動。
一至三年級同學們齊動手編“五彩繩”;四、五年級心靈手巧的孩子們還親手制作了端午香囊,一個個玲瓏小巧、芬芳馥郁的香囊,傳遞出濃濃的端午情思。
系列五
我家的端午節
6月12-6月15日假期期間同學們要在家開展端午節假期實踐活動。
家長們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上完成一下實踐活動。
(1)一二年級 “我家的端午節”攝影作品征集。(拍攝自己家過端午節的照片)
(2)三年級 “端午尋蹤”主題攝影作品征集,尋找身邊與端午節有關的現象或場景拍攝照片。
(3)四年級 以制作端午節手抄報
(4)五年級 征文《我想這樣過端午節》
系列六
端午節總結活動
6月15日,各班利用班會晨會進行學習分享。通過端午節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孩子們感知端午、走進端午、品味端午,體會了傳統節日的快樂與童趣,在參與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對端午節習俗也有了更切實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