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鮮紅的黨旗在心中飄揚,新時代的黨員意志堅如鋼,不忘先輩熱血灑疆場,換來人民幸福國家富強……”近日,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幸福里社區,高亢激昂的合唱聲從黨群服務中心聲樂教室里傳出,在社區樓宇間回蕩。小廣場上看娃、遛彎兒的老人,不時駐足聆聽。
周四下午是幸福里社區合唱團的教學時間。20多位老人正在聲樂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合唱。“以前覺得聲音大、唱整齊就行,現在才知道還有那么多的技巧。”65歲的社區居民李文宏告訴記者,合唱團練習的歌曲《不忘初心忠于黨》是他自行創作的,有了聲樂老師指導,歌曲的感染力超出了他最初的預期。“等大家都熟練了,我們想在更大的舞臺上表演。”
自從2018年退休搬進幸福里社區,年過花甲的李文宏感到曾經為了謀生而錯失的青春歲月又“回來了”。接送孫子上下學、約老伙計們唱歌下棋、買菜、看病、辦事,15分鐘之內基本都能搞定,正因如此,李文宏得以騰出手來,不僅“撿”起了年輕時的興趣愛好,還成了遠近聞名的文藝達人。
老有所樂,幼有所養,病有所醫,以“15分鐘”為半徑納入教育、醫療、養老、商業、娛樂、政務服務的幸福里社區發展模式正是西咸新區探索未來城市發展方式,深化黨史學習教育,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縮影。
這天下午4點30分,38歲的王玲和同事早早地趕到了幸福里社區“兒童之家”,社區的“四點半課堂”就設在這里,調整桌椅、安排展示。今天的教育主題是“感恩”,作為“四點半課堂”的主要負責人,王玲要趕在孩子們進門前做好所有的相關布置工作。
不久,9歲的趙蒙福和弟弟趙賜福興沖沖地趕到了教室,見小伙伴們還沒到齊,他們從書包里掏出作業本就寫起來。“他們都是跟著爺爺奶奶住,在這里我們能幫他們輔導作業。”王玲說。
幸福里社區“四點半課堂”設立于2020年9月,主要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提供學習輔導、興趣培養,解決孩子放學后、父母下班前的看護“真空”問題。截至目前,西咸新區已經建成40個“兒童之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引進專業社會力量參與,為孩子們打造幸福成長的溫暖港灣。
城市治理的片區化、專業化也意味著服務便捷化。2020年9月,西咸新區發布規劃建設品質標準,明確提出“構建15分鐘合理步行范圍內的便民服務設施相對集中區域”,兼顧居民小區的美觀、便利、通達、舒適和安全,并以居民小區為核心,布局學校、醫院、公園、商場等服務設施,以探索“15分鐘+”便民服務的最大可能。
隨著幸福里社區回遷規模的持續擴大,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幸福里社區三級業務工作人員統一進駐社區政務服務中心,醫保登記、停保、續保,醫療卡密碼重置,企業職工異地就醫備案等與群眾息息相關的社保業務,不出社區就能辦理,將政務服務送到了群眾家門口。
不僅如此,自全面推行“三服四化”便民服務改革以來,西咸新區分4批將403項便民服務事項下放至街鎮便民服務站,構建了以“服務群眾、服務民生、服務基層”為目標,以“服務事項清單化、服務流程標準化、服務手段信息化、服務重心基層化”為任務的便民服務體系,打造“15分鐘服務圈”,讓群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鎮”。
對于李文宏和他的老伙計們來說,這“15分鐘”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無論“15分鐘生活圈”還是“15分鐘服務圈”,不僅“圈”出了便利,也“圈”出了幸福。
目前,西咸新區“三服四化”便民服務改革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一省一案例”,并在全國復制推廣。西咸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西咸新區還將繼續建立健全責任體系和落實機制,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持續抓好教育、醫療、養老、交通、人居環境等民生工作,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下功夫、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