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反詐常識

人民網:頻繁打電話被停機:嚴防電信詐騙不能只看撥打頻次

閱讀提示:近日,四川江油一女民警工作中,因日均撥打100余個電話,被中國電信以“涉嫌電信網絡詐騙”為由停機,引發關注。之后,江油電信客服人員及時核實情況,恢復其通信。誤會雖被消除,但此事仍值得思考:在打擊電信詐騙的同時,如何避免類似的誤傷?

一、事件回顧

● 女民警為工作頻繁打電話被停機

“你的電話已停止服務……”近日,四川省江油市公安局中壩派出所社區民警汪警官用自己的電信號手機給轄區住戶、租戶打電話,開展“實有人口”核查工作,結果電話里傳來這樣的提示音。她隨即用座機撥打自己的手機,結果也打不進去。

她翻看自己的手機,發現電信曾給她發了一條短信:你名下的該號碼,存在異常使用行為(異常撥打、詐騙犯罪高危地區、冒充公檢法、冒充領導、惡意催欠、盲目電話營銷等情況之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和工信部印發的《關于推進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的工作方案》要求,中國電信將于24小時內對您的號碼進行停機處理。“看到這條短信我才明白過來,電信部門檢測到我每天打電話太多,可能涉嫌通信詐騙,于是進行了停機處理。為了不斷耽誤工作,我不得不換新號碼。”汪警官說。

● 電信核實后復機

之后,汪警官到當地營業廳說明具體情況,電信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核實情況,并迅速為其恢復了通話。同時,當地警方還讓她和電信部門一起錄制視頻,呼吁聯手防范打擊通信網絡詐騙。她說,作為一線公安民警,自己很理解電信的做法,因為反詐騙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

● 輿論:電信公司不應“一刀切”

針對此事,有網民認為,雖然是個誤會,但這說明運營商在履行自己打擊電信詐騙的責任。與此同時,也有觀點表示,電信公司不能凡事都搞“一刀切”,尤其是對電信詐騙這種新型犯罪行為,光憑技術監測還不夠,不能把用戶撥打電話的次數作為惟一依據,畢竟電信詐騙的核心是通話內容,而非通話個數。

二、輿論關注度分析

該事件經報道后,迅速在網上傳播開來,網民對此事的關注度不斷上升,于9月9日達到峰值。人民網、《新京報》、光明網、澎湃新聞、@東方網評論、@廣州日報等對此事持續關注,引發熱烈討論。

9月8日,《新京報》發表題為《民警電話遭停機,打擊電信詐騙也需精準識別》的文章指出,我們不該要求運營商在治理詐騙和騷擾電話時做到不誤傷,但如果手機呼出頻次高就被認定詐騙嫌疑,未免簡單粗暴。認定詐騙和騷擾,不該省略必要的核實程序而不審即判,更不宜只以可能性來判斷。否則,對無辜用戶來說,被停機的麻煩未必比被騷擾要小。歸根結底,打擊電信詐騙也得精準攔截,在已有技術手段下盡量避免誤傷。

9月9日,《北京青年報》發表題為《精準識別詐騙不能只看撥打頻次》的文章表示,通過撥打頻次識別詐騙電話容易誤傷無辜,殃及其他正常電話。尤其是,對一些公共服務電話進行停機或作出“詐騙”“騷擾”等標記更會耽擱正事,導致難以挽回的損失。詐騙電話除了撥打頻次過高外,還具有利用非實名電話或改號電話實施呼叫的特點。試想,很少有人會傻到用自己的實名電話實施詐騙。對此,還是應不斷完善大數據技術,收集更多更廣的信息并綜合分析,讓大數據技術在打擊電信詐騙方面更加精準。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統計顯示,截至9月10日,有關“民警 電話 停機”的新聞有680篇,微博191條,微信文章399篇,APP文章286篇。新浪微博中,由@梨視頻發起的話題#女民警1天打100多個電話被停機#已有421.3萬人閱讀,1238人參與討論。

三、網民觀點摘編

抽取1516條網民評論,通過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觀點挖掘系統解析發現,網民關注地域最多的是四川、浙江、北京,關注最熱詞為“電話”“停機”“詐騙”“優化”??傮w來看,網民的觀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對涉事民警的遭遇表示同情(37%)

@于小懶的小幸福:不少詐騙、騷擾電話暢通無阻,民警正常工作多撥些電話就被認定為“涉嫌詐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涉事民警心中應該很委屈吧。

● 電信行業服務管理存在漏洞(32%)

@您的私人點歌臺:某些地方電信行業在管理上存在教條主義、機制不活、作風不實和服務不周等漏洞。對此,必須端正態度、換位思考,從而堵住漏洞、取信于民。

● 詐騙識別應更加精準(28%)

@除了我不是豬:打擊電信詐騙,是奔著問題去的,這就需要相關方面從誤傷事例中受到啟發,提高打擊電信詐騙的精準度。

四、輿情解讀

頻繁打電話是工作需要,卻因此而被停機,這確實有些鬧心。好在這場誤會及時化解。不過,反映出的問題仍值得深思。

近年來,電信詐騙情況高發,從最開始的“猜猜我是誰”到后來的“我是你領導”,各種花樣不斷,人們深受其害。2018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電信網絡詐騙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指出,從詐騙方式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以電話詐騙為主。有專家表示,電話詐騙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呼出頻次過高、發送短信過多。這也導致很多人患上了“陌生電話恐懼癥”,以至于寧肯漏接不肯濫接。

因此,為了更好地配合警方對詐騙團伙進行打擊,一些通訊企業利用大數據建立電信詐騙篩查預警機制,通過分析,把單位時間內頻繁撥打電話的號碼列為疑似詐騙電話,采取將其停機的措施,這是防治電信詐騙的手段之一。

不過,雖然現有的電信詐騙篩查預警機制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還是會時不時產生誤會。一些快遞員、外賣員、小區物業、供水搶修等通話頻繁的單位電話經常因為呼出頻次過高遭到停機。盡管電信運營商也提供了后續的補救措施,如提前通過短信告知、提供相應的復機流程等,但確實給無辜用戶帶來了不便,無形中將運營商應該承擔的責任轉嫁給用戶,使通訊企業保護公眾免遭詐騙的初衷打了折扣。

其實,出現如此頻繁且低級的誤傷事件,主要還是因為一些電信行業過于依賴技術監測系統,僅將撥打頻次過高視為詐騙電話的標志,機械地進行工作,缺少對通報技術篩選出來的涉嫌對象進行進一步驗證、甄別的意識及舉措。

正如媒體指出的,攔截詐騙和騷擾電話,是運營商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履行責任應有舉證確認的標準。因此,有人建議,電信運營商可對快遞員、物業、公共服務電話等通話頻次較高的手機號碼進行標記,給這些號碼貼上“正版”標簽,進行更精準的識別。與此同時,也有必要根據現實情況,優化攔截手段。例如,篩查到詐騙電話后可采取復核程序,經確認系騷擾、詐騙電話的,再予以停機;另外,也可以在呼叫頻次的基礎上,加入前科情況、用戶投訴記錄、呼叫周期等參考指標。說到底,打擊攔截電信詐騙需提高精準度,將技術運用和大數據分析用到刀刃上,避免傷及無辜。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情分析師 馬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