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北京銀保監局提示您
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進銀行業和保險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統一部署,3月11日至3月15日,北京銀保監局組織北京銀行業和保險業開展“3·15”消費者教育宣傳周活動,通過印制統一海報,編發典型案例和風險提示,拍攝視頻短片、微電影等多種形式,向首都消費者普及金融知識,切實提高消費者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提升消費者風險識別和自我保護能力。
案情簡介
外籍人士張某伙同趙某、李某等人,在境外成立了某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在中國境內推廣虛擬貨幣。張某等人對外宣稱他們所經營的“某某幣”是繼“比特幣”之后的第二代加密電子貨幣,具有極大的升值空間,并且號稱是在某知名國際金融集團及其控股的十大互聯網產業中用于企業集團內部結算、會員之間記賬的方式,該數字貨幣可以流通,增值迅速,能讓投資者“一夜暴富”。其后,張某等人以拉人頭、分級提成的方式,不斷發展下線,吸納資金,涉案人數百余人,涉案金額100多億元。后張某等人被警方抓獲,并以傳銷活動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等受到了刑事處罰。
案情分析
比特幣的暴漲讓人們對數字貨幣充滿幻想,但實際上,真正有應用價值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只是極少數。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此類活動并非真正基于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此類非法集資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網絡化程度高。依托互聯網、聊天工具進行交易,利用網上支付工具收支資金,風險波及范圍廣、擴散速度快。二是跨境化明顯。許多不法分子通過租用境外服務器搭建網站,實質面向境內居民開展活動,并遠程控制實施違法活動。三是欺騙性、誘惑性、隱蔽性較強。利用熱點概念進行炒作,編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論,具有較強蠱惑性。
風險提示
為保護自身財產安全,遠離非法集資,北京銀保監局提示您:
一是理智看待區塊鏈,切勿盲目相信天花亂墜的承諾。從目前技術發展來看,數字貨幣尚難以全面發揮真正貨幣的功能。上述以“區塊鏈”、“虛擬貨幣”為噱頭的“金融創新”,實際上只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其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系。廣大消費者要擦亮雙眼,識破這些“金融創新”背后的陷阱,切勿盲目輕信天花亂墜的承諾,以免讓自身財產受到損失。
二是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資常伴風險,想要高收益必然要承受高風險。廣大消費者要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不要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話”,要注意學習金融和投資相關知識,客觀評價自身風險承受度,選擇正規投資渠道,實現自己財富保值增值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