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法制宣傳
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規范化發展

善用法治手段實現社會安定有序(適勢求是)

推進平安中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治理顯現出階段性特征,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同時,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人民群眾對過上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需要,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吃得放心、住得安全、出行平安等安全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這就要求我們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平安美好生活的需要為目標,著力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只有提升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將各種社會治理難題轉化為立法執法司法問題,更好地讓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規范化,實現社會平安穩定和諧。

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需要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化、法治化的社會治理轉變,形成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社會治理機制。應堅持問題導向,根據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有關部署要求,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根本方向,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合理配置社會管理部門職能,繼續探索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等重大改革,建設更加科學、合理、規范的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體制。

加快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目前,在社會治理領域中,還存在一些法律規范空白,還有一些法律法規內容相對陳舊,不適應社會治理的現實需要。這就需要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加快社會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清理和修訂,對與全面深化改革相關決策部署、與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實際要求不相適應的規范及時作出調整。重點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矛盾糾紛預防與處置、突發事件應對等方面的社會治理法律規范,發展社會治理法律體系和公共政策體系,鞏固平安中國建設的制度成果,夯實國家長治久安的法制根基。為確保基層社會治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可以鼓勵地方把平安建設過程中的成熟經驗、好的做法逐步上升為地方法規,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相關法規的權威性。同時,加強對法規、規章、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和法制監督工作,確保社會治理法制權威、統一。

體現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政府運用法治手段進行社會治理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題中應有之義。在調節社會關系、預防化解矛盾、保障人民權益過程中,都要體現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運用,增進人民群眾的信任,更好激發社會活力。政府要牢固樹立依法治理理念,依法全面履行社會管理與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在實際工作中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社會風險、處理社會糾紛、破解治理難題、及時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的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各項權利,建立健全群眾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依法維權和社會矛盾化解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利益協調、權益保障的法律渠道,有效防范和化解危害群眾權益、影響社會安定的各類問題,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從而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營造社會治理法治氛圍。堅持“誰執法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加強政府職能部門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不斷完善法治宣傳教育的體制機制,形成普法工作的責任體系與考核體系,提升法治宣傳教育的效果。運用大數據、自媒體等技術手段拓寬法治宣傳渠道,推進普法精準化。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社會治理法治創建活動,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融入社會治理各環節,推動形成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在城鄉社區治理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引導和支持基層群眾加強法律意識,依法開展自治事務,規范各類社會主體行為,探索自行化解矛盾糾紛的方式,進一步提升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