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要聞速覽

光明日報: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3065648_luhui_1544179139723_b.jpg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3065498_luhui_1544092905180_b.jpg

王立勝

3065499_luhui_1544179187058_b.jpg

林建華

3065497_luhui_1544092860835_b.jpg

張浩

3065757_luhui_1544179232733_b.jpg

周文

【圓桌對話】

編者按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為了更好地總結經驗,指引未來,本版特邀請四位專家學者展開對話,講述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重要成績,以期總結改革開放進程中取得的寶貴經驗,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提供有益的借鑒。

主持人

本報記者張雁

本期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王立勝

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林建華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黨史黨建部教授張浩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周文

記者:1978年5月,《光明日報》刊發的一篇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掀起了席卷中國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成為撬動改革開放的思想杠桿。請介紹一下,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在思想上、理論上都做了哪些準備,使得人們逐漸對改革開放形成了共識。

張浩: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全國引發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進行了一次普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教育,沖破了長期以來“左”的錯誤和“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擺脫了教條主義和個人迷信的精神枷鎖,揭開了思想解放運動的序幕,為我們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這場討論,成為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思想宣言,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提供了理論準備,為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確立了思想起點,為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1978年年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周文: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刊發而引發的真理標準討論,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鄧小平明確指出了這場討論的重大意義。他說:“目前進行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之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

王立勝:那段時期,在經濟思想和經濟理論上有兩個比較重要的準備。一個是關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大討論,強調生產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強調了增加消費的必要性。在當時,“短缺”問題還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日常消費品的不足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在討論中存在一些分歧,但對于要重視消費,要避免“為生產而生產”,強調發展生產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各方是高度一致的。這場討論也將公眾的視角重新拉回到“搞社會主義,要發展生產,要改善生活”這個大方向上,為后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個有利于”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提出做了很好的理論準備。另一個就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而且使用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說法。當時理論界對這一提法存在分歧,反對的意見認為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而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但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個提法本身就包容著“調節手段”和“經濟形態”的兩分法,把“計劃”歸結為調節手段,不代表經濟形態的根本性質。同時,這個討論在理論和思想上再次強調了這樣一個現實,無論是中國當時的計劃經濟,還是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都沒有從根本上取消“商品貨幣關系”,經濟運行和收入分配還是要采取貨幣工資、商品交換的基本手段。所以,立足“商品經濟”這個基本事實做理論突破,還是有可能實現的。這兩個方面的理論突破都指向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不足。現在回頭來看,當時的這些討論,也在經濟領域堅持了實事求是,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是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經濟領域的表現。

記者: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請結合自己的經歷或研究領域,談談這40年在實踐當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林建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巨幕。我當時雖然只是個中學生,不能真正把握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相互激蕩對于當代中國、當代世界的深遠意義,但已經感受到中國大地春潮不斷涌動,一系列事件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鍋飯”變成“大包干”,“以階級斗爭為綱”變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單一公有制轉化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中國的大地上劃出了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市場經濟體系。憑借“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實踐勇氣,憑借“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智慧,改革開放實現了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的相互促進……經過40年的不斷探索,改革開放成為中國歷史乃至人類歷史上的重要篇章。

張浩:改革開放創造了世所罕見的中國發展奇跡,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首先,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40年來,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質的飛躍。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2010年至今穩居世界第二位。其次,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已成功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再次,對外開放成就斐然。40年來,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201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在全球貨物貿易中的排名躍升至第1位,目前我國已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最后,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動力源。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年到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積極響應和參與,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

王立勝:我認為,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有三個重要指標,分別是城鎮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和預期壽命。從城鎮化水平來看,40年來我國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只有17.92%,2017年這個指標達58.52%,現在中國城鎮化水平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現代化。從人均收入水平來看,40年來實現了大幅度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00多倍;成功使7億多人口脫貧,對世界脫貧貢獻超70%,這是史詩般的偉大成就;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5.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從人均壽命來看,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是35歲,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是76.7歲。這說明,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不但整個國家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而且人民的幸福指數和獲得感也得到巨大提升。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改變了中國,震撼了世界。正是有了這些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記者:在黨的領導下,我們一邊在摸索中前進,一邊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了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的理論,保證了改革開放能夠不斷破冰前行。請問,40年來我們在理論上取得了哪些關鍵的創新成果?

張浩:實踐是理論之源,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需要理論、呼喚理論、催生理論。在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集中體現,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們黨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是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領導億萬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引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行動指南。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出現嚴重曲折。在這樣的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提出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進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黨建理論,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

進入新世紀,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問題,在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是對我們黨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黨的理論創新的又一重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使命擔當,進行了艱辛理論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深化了對“三大規律”的認識,指引新時代的中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砥礪奮進。正是因為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今天我們完全可以自信而自豪地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新時代的中國正以昂揚的姿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王立勝:正是通過在摸索中前進,不斷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我們得以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當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一個重要內容,我們提出并踐行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具體來說,這個理論創新中有三個方面的關系:基礎問題上是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性;調節手段上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管理體制上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應該說,中國在實踐中越來越深刻地把握了這三個方面的“辯證關系”。例如,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搞市場經濟只能靠私有制,也不能認為市場經濟必然會弱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而是要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從而通過發揮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克服市場經濟中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再例如,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必須依賴市場排斥政府干預,也不能認定用行政干預的手段取代市場調節,而是要通過政府的產權界定、市場監管和產業規制,使市場在政府把控的良性方向上更好地發揮作用。

記者:最讓您印象深刻,或者您認為最為重要的有哪些領域的改革?

張浩:我認為以下三個領域的改革非常關鍵:一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此后,經過不懈探索,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四梁八柱。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任務。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是對外開放領域的改革。從1979年初蛇口工業區設立,到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從1984年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進一步對外開放,到1990年中央推進形成了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流域開放帶,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推進。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擴大,由沿海地區迅速向內陸腹地拓展。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亞投行的設立、G20峰會的召開都表明,中國已經逐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三是法治建設領域的改革。1982年黨的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提出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這個極其重要的原則。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把依法治國提到治國方略的高度,并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1999年全國人大對憲法進行了修改,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推動。

周文:就經濟領域而言,第一是農村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改革開放從農村起步,通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產品購銷體制改革、農村稅費制度改革以及推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等,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貌一新,城鄉一體化正在加快形成。第二是國有企業改革成效巨大。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扎實推進,取得巨大成就,國有企業活力、競爭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提升,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國有經濟布局調整持續優化。經過放權讓利、轉換經營機制、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等艱辛探索,我國創造性地實現了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的融合,國有經濟不斷做大做強做優,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第三是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改革開放讓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不斷呈現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不斷破除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束縛,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

王立勝:我認為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政府職能定位”改革也非常重要。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中的關鍵是準確定位政府的職能,就是哪些是政府要去做的,哪些是不能去做的。在這個過程中,準確的政府職能定位,是通過不斷試錯、不斷總結來確定的,這個試錯總結的過程,現在依然沒有結束。但是,一個根本的方向已經在改革中確立了下來,那就是,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而言,市場經濟體制方面,政府和市場不是劃定一個“分界線”,而是明確一個“互動點”,是政府通過市場發揮作用,市場依托政府發揮作用,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方面的改革,一直都在推進,而且每前進一步,都是將政府職能界定得更準確。

記者: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回顧改革開放40年,我們取得了哪些寶貴經驗?

張浩:一是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有機統一起來。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關鍵在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有機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二是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既重視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注重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三是把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機統一起來,確保黨心民心協同一致,黨內黨外和衷共濟,改革開放才有了根本政治保證,才能夠凝聚起強大力量。四是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互利共贏有機統一起來。既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五是把推進偉大社會革命與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有機統一起來。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是改革開放這一場偉大社會革命得以順利推進的根本原因。

林建華:我認為還有幾點特別重要:一是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全世界和全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二是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不斷演繹著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三是促進社會公平分配。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實現了從我國實際出發對效率和公平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完善。

(對話嘉賓頭像由 郭紅松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