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要聞速覽

新華網:繁榮的中國給了我發展的機遇


美珊在西安大雁塔南廣場散步(10月19日攝)。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日益優化的投資環境、更多選擇的就業機會……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此工作、學習和生活,開放的中國正在幫助這些懷揣夢想的外國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美珊是法國人,2004年與在法國圖盧茲留學的中國男生黃臻認識并相愛。2005年,黃臻回國工作,一年后畢業的美珊隨即來到上海工作。從2007年到2014年之陜西大學學習服裝設計專業的美珊在上海一家法國服裝公司做服裝設計。 2014年美珊與黃臻回到黃臻的老家西安,共同創立了臻美文化創意工作室。目前,他們從事插畫手繪、文創產品開發、自媒體等方面的工作,致力于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法文化交流。他們還原創推出了十余套以陜西非遺項目為主要內容的表情包,完成了多本兒童雙語有聲讀物的策劃出版工作,并對多部中國電影、舞臺劇進行了法語字幕的編譯和推廣。 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美珊(左)和丈夫黃臻在西安的家中查看美珊剛完成的剪紙作品(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美珊在西安的家中為一本兒童讀物設計卡通造型(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美珊在西安的家中查看她剛完成的剪紙作品(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美珊(左)和丈夫黃臻在家中展示他們設計開發的中、法文化傘(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蓋博天在景德鎮的工作室測量新設計的陶瓷作品(10月23日攝)。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日益優化的投資環境、更多選擇的就業機會……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此工作、學習和生活,開放的中國正制瓷助這些懷揣夢想的外國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今年52歲的蓋博天來自英國倫敦,是一名凝聚態物理學博士。2012年末,曾在世界500強企業擔任高管的蓋博天辭去在新加坡的工作,和幾位陶瓷匠人來到中國,共同在江西景德鎮三寶瓷谷開辦陶瓷工作室。 蓋博天與伙伴們希望把西方的審美需求和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相結合,創建高端陶瓷品牌。但他們的制瓷路并不平坦,蓋博天說:“同樣的顏色在不同的溫度下燒出來的效果差異很大。我花了3年時間去試驗釉中彩餐具的發色、單色、復色、調色、配色等等。”在這個過程中,蓋博天發揮自己的物理專業優勢,仔細記錄溫度并不斷測試,以穩定成品質量。 經過多年努力,蓋博天和伙伴們的工作室已經小有名氣,產品不僅遠銷英國市場,更受到業界人士的認可,在中國沿海地區的陶瓷市場擁有一席之地。未來,蓋博天和伙伴們打算做產品展覽,把他們的藝術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攝

蓋博天在景德鎮的工作室給一件瓷胎補水(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攝

蓋博天(左)在景德鎮的工作室向一位顧客介紹“陶瓷燈”(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攝

蓋博天在景德鎮的工作室檢查最新燒制出的白碗,并將不合格的產品畫上記號以便復燒(10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攝

亞歷山德拉在國家大劇院前即興表演(10月19日攝)。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日益優化的投資環境、更多選擇的就業機會……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此工作、學習和生活,開放的中國正在幫助這些懷揣夢想的外國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波蘭姑娘亞歷山德拉畢業于波蘭格斯克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專業,她于2014年到2017年間在中國貴陽管弦樂團工作。之后,在回波蘭短暫居住了幾個月后,亞歷山德拉又再次回到中國,通過考試,成為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一名小提琴演奏員,并參加了樂團2017年赴美國的巡回演出。 亞歷山德拉說,在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工作經歷讓她受益匪淺。在這里她不僅能和世界各國的出色樂手一起合作,也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音樂形式,向不同的指揮家學習。她說:“我愛中國。”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亞歷山德拉從國家大劇院前走過(10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亞歷山德拉(左一)和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同事們在排練中(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亞歷山德拉(左)在和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席李喆交流(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亞歷山德拉(右)和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同事聊天(10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史德芬在甘肅蘭州水車博覽園留影(10月23日攝)。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日益優化的投資環境、更多選擇的就業機會……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此工作、學習和生活,開放的中國正在幫助這些懷揣夢想的外國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今年48歲的史德芬來自德國,已經在中國西北的蘭州生活了十幾年,如今是耐馳(蘭州)泵業有限公司的國際銷售流程經理。 2005年,作為公司交流人員,他第一次來到蘭州,被黃河孕育的獨特文化深深吸引。2006年,史德芬受德國耐馳集團總部委派,來到蘭州的生產基地負責銷售管理工作,從此便和這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結下不解之緣。 2009年,史德芬收獲了愛情,與一位蘭州姑娘結婚,將家安在了中國。在妻子的照顧下,史德芬逐步融入中國社會。十幾年里,他和妻子一起去過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幾個中國城市,在感受當地風土人情的同時,也結交了很多中國朋友。在他看來,中國的快速發展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遠赴重洋來中國“淘金”,不僅有跨國公司的外企高管,更有各行各業的普通員工。 “能在中國工作生活非常幸福,和普通人一樣上班,下了班回家品嘗太太烹飪的中國美食,周末和朋友聚會,或是去健身房鍛煉身體,我愛中國,這里就是我的家。”史德芬說。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史德芬(左二)在甘肅蘭州的公司會議室里與同事討論方案(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史德芬(右)在甘肅蘭州的生產車間與技術人員交流設備運行情況(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剛結婚的史德芬與妻子鄭瑩潔在杭州度假(2009年10月2日攝)。新華社發

 史德芬與妻子鄭瑩潔在甘肅蘭州仁壽山公園合影留念(10月13日攝)。 新華社發

衛國在深圳華強北國際創客中心留影(10月25日攝)。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日益優化的投資環境、更多選擇的就業機會……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此工作、學習和生活,開放的中國正在幫助這些懷揣夢想的外國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衛國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從事LED顯示屏設計的他7年前來到中國深圳監督產品生產,被這里的環境和風土人情深深吸引,“在深圳呆了一個月之后,我就知道我最終會留在這兒。” 幾年前,衛國與來自美國、挪威、芬蘭等地的成員一起,成立了一家名為Trouble Maker的團隊,主要幫助海外公司或者“創客”實現想法,為他們設計或制作智能硬件原型,并于2016年7月入駐深圳華強北國際創客中心。 對Trouble Maker團隊來說,深圳是實現創意的絕佳之地,辦公室樓下坐擁全球知名的大型電子市場,方便“創客”獲取硬件原材料,并依托珠三角的產業鏈實現批量加工。衛國說:“比如‘創客’團隊在自己國家花上兩年時間完成的基礎設計,到深圳以后僅僅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使產品成型并進行批量生產。如果想從事消費電子行業,或者想把自己的產品進行大規模生產,那么深圳就是你的選擇。”

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衛國在深圳華強北步行街一裝飾前自拍(10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在深圳華強北國際創客中心,衛國(左)與一名實習生交流(10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在深圳華強北國際創客中心,衛國(右)與一位來自美國的物理學研究者交流(10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在深圳華強北國際創客中心,衛國(左)向一位創業導師請教問題(10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毛思倩攝

賽勒瑪·易卜拉欣在位于重慶的四川外國語大學和學生一起散步、聊天(10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賽勒瑪·易卜拉欣(右一)在對四川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專業的學生進行輔導(10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賽勒瑪·易卜拉欣在四川外國語大學給阿拉伯語專業的學生上課(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賽勒瑪·易卜拉欣和丈夫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壯志路的一家超市內選購蔬菜(10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賽勒瑪·易卜拉欣和丈夫一起帶著孫子前往重慶市沙坪壩區的一家音樂培訓中心學習樂器(10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菲利普在上海陸家嘴散步(10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菲利普在上海藍帶廚藝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教室內(10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菲利普(右)在上海藍帶廚藝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內與中國同事交流(10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1.jpg

美珊在西安大雁塔南廣場散步(10月19日攝)。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日益優化的投資環境、更多選擇的就業機會……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此工作、學習和生活,開放的中國正在幫助這些懷揣夢想的外國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美珊是法國人,2004年與在法國圖盧茲留學的中國男生黃臻認識并相愛。2005年,黃臻回國工作,一年后畢業的美珊隨即來到上海工作。從2007年到2014年之間,大學學習服裝設計專業的美珊在上海一家法國服裝公司做服裝設計。 2014年美珊與黃臻回到黃臻的老家西安,共同創立了臻美文化創意工作室。目前,他們從事插畫手繪、文創產品開發、自媒體等方面的工作,致力于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法文化交流。他們還原創推出了十余套以陜西非遺項目為主要內容的表情包,完成了多本兒童雙語有聲讀物的策劃出版工作,并對多部中國電影、舞臺劇進行了法語字幕的編譯和推廣。 新華社記者邵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