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40年前
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首先在科教領域拉開
1977年年底,中斷11年的高考恢復。
1978年初,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數學家陳景潤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全社會開始尊重知識分子、尊重科學家。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在講話中明確指出:“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從而澄清了長期束縛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理論是非問題,打開了長期禁錮知識分子的桎梏,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緊接著,1978年12月,具有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
撥亂反正開啟科技新時代
1978年全國迎來了科技的春天
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西安也不例外!

從1985年西北第一家技術市場——“西安技術市場”開業、領西部科教改革風氣之先,到上個世紀90年代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榮獲“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稱號;
從大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榮獲“2007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稱號,到獲批全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科技始終是大西安的一塊金字招牌
在西安經濟社會發展中
發揮著支撐和引領作用
1978年,西安市召開科學大會,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精神,強調落實黨和國家對知識分子和科學技術事業的政策,肯定知識分子和科學技術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集中獎勵新中國成立以來西安市的科技成果264項,激發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7月18日,中共西安市委下發(1978)118號文件,“為了加強我市科技工作的領導,盡快把科學研究搞上去,市委決定成立西安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經過半年多的籌備,西安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于1979年3月1日正式對外掛牌辦公。
據市科技局整理的《西安市科學技術局三十年(1979—2009)》記載,在經歷“文革”破壞之后的恢復時期,我市科技系統主要做了恢復和建立各級科技管理機構、落實黨對科技人員的政策、使科技獎勵工作走向正常化等工作。
市科委成立后,下大力氣狠抓科委機關及所屬單位的思想、組織和業務建設,撥亂反正,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實現安定團結。恢復建立了各區縣科委,市級有關委、辦局科技處等科技管理機構,發展了一批科學研究機構,在部分工廠企業建立了科研室(組),形成了一支專業科研隊伍,為我市科技工作的開展在組織上初創了一定的規模和基礎。
在市委及各級黨委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對“文革”時在科技人員中制造的冤、假、錯案進行了平反,調整了占當時應調整總人數91.8%的用非所學的科技人員的專業崗位,恢復了近千名科技人員的干部身份,并對當時全市6294名工程技術干部進行摸底,按照上級要求,進行科技干部技術職稱的復查套改工作,調動了科技人員投身“四化”建設的積極性。
市科委成立以后,就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改革沿用的50年代蘇聯的那一套科研管理體制和方法、走出自己的路進行了一些探索。比如簽訂技術合同,加強科研管理責任制;區別不同情況,科研經費對部分項目由無償撥款變為有償使用等,為以后的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鑒。
由于歷史的原因,西安市的科技獎勵工作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廣大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未及時得到應有的獎勵。1978年,市政府在科學大會上集中獎勵了我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成果264項。市科委成立以后,積極籌備科技成果獎勵大會,1981年1月20日,對我市自科學大會以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進行了獎勵。1982年6月制定的《西安市科學技術研究成果鑒定及管理試行辦法》中增加了對科技成果的獎勵內容,這是我市出臺的第一個涉及對科技成果進行獎勵的地方性規章。此后,每年均對推廣運用好、效益顯著、技術先進的科技成果進行獎勵。
這些改革初期的政策措施,迅速糾正了“文革”時期對科技領域造成的危害,為改革開放以來西安科技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市對科技資金的投入力度也越來越大。市級科技三項費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為數十萬至200萬元左右,1996年為420萬元,1997年激增到2000萬元,以后逐年增加,2009年達8600萬元。而2017年我市研發經費支出資本化帶來GDP增量約200.91億元,占全省的比重在75%以上。

絲博會上展示的無人機。(資料圖片 記者 雷偉東 攝)
根據2017年的統計數據,西安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第三,擁有普通高校63所、軍事院校7所,研究生培養單位43家、兩院院士62位,科研院所95家,被評為“中國領軍智慧城市”和“全國十大創新型城市”。西安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實力僅次于北京,軍工單位44家,其投資控股和管理的單位207戶;聚集了國內航天、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及生產力量;2017年“民參軍”企業達到400家,軍民融合產業營業收入突破2000億元。2015年9月,西安獲批全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西安高新區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絲博會上展示的智能仿真手。(資料圖片 記者 雷偉東 攝)
2017年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新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增長達26.8%。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39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長14.9%,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發展較快,分別增長22.1%、20.9%、15.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和企業專利授權大幅提升。法士特和樂業光伏產值突破百億元,過百億元企業突破11家。加大科技投入,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同比增長64.8%。眾創空間達到422家、面積1389萬平方米,累計入孵企業11529家,吸引創業就業人數22.96萬人。
成果轉化 “技術交易”走在全國前列
從1983年開始
市科委一直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作為工作的一個重點
想方設法
盡快使我市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1983年7月,在西北地區首次舉辦科技成果交流會,拉開了技術市場在我市蓬勃發展的序幕。
1985年2月,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在西安地區科技交流中心又開辦了常設性的“西安技術市場”,開全國各地常設技術市場的先河。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實施條例》頒布以后,市科委又設立了技術市場辦公室,逐步建立了西安市技術市場管理體系,技術商品交易活動日益活躍。
2011年4月西安科技大市場成立,我市技術商品交易進入快速發展期。
截至2017年,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800多億元,連續5年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獲批“國家知識產權運營試點城市”和“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
西安科技大市場
由西安市科技局、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共建,是我市統籌科技資源的基礎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交易、共享、服務、交流”功能定位,堅持“開放性理念、市場化機制”建設原則,積極推進科技資源統籌與基礎創新服務聯袂并進,著力破解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成功構建起了以科技資源信息化平臺、科技服務市場化平臺、移動互聯平臺、綜合科技服務大廳“三網一廳”為基本架構的區域科技創新綜合服務體系,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全國科技創新領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搭建公共平臺、構建服務體系、探索機制創新、培養專業團隊等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在構建區域科技創新綜合服務體系及科技創新生態等方面所做出的積極探索與實踐,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予以報道,成為科技領域的“西安品牌”。

高科技產品可幫助殘障人士直立行走。(資料圖片 記者 雷偉東 攝)
2017年2月,我市發布《關于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中心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提升拓展西安科技大市場服務功能——建設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和西部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市場化、專業化、網絡化技術成果交易市場;建設“絲路創新驛站”聯盟,聚集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推動國際間技術交流與合作。

機器人以及智能設備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資料圖片 記者 王旭東 攝)
西安科技大市場開始走出西安服務全國。截至目前,西安科技大市場已承接濟源科技大市場、運城科技大市場、洛陽科技大市場、南陽科技大市場、西寧科技大市場等多個跨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任務。據了解,西安科技大市場的發展目標,是力爭到2021年建成10個區域技術轉移交易中心、整合20家國際一流的第三方平臺、培育30家高成長性科技服務企業、輻射國內外50座城市、聯通全球100所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500家高新技術企業工作站點,跨區域平臺年技術交易總額占全國比重達到10%以上,推動西安市全市技術交易額和科技服務業實現“雙千億”發展目標。
全面創新 改革試驗試點 打造“西安樣板”
2015年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
確定西安成為全國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之一
國家賦予西安軍民深度融合、
科技資源統籌兩項重點改革試驗任務
西安再一次被推到科技改革的前沿

我市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以來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突破、
強化人才引領、支撐產業發展
先行先試、主動作為
推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取得豐碩成果
通過創新改革試驗的持續深入
我市軍民融合加快發展
科技創新活力加速釋放
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綜合實力實現連續跨越
根據《西安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我市聚焦“以特色產業基地(園區)為平臺,建設國家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示范區”和“深化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中心”兩個重點領域,通過兩年多的實踐,17項任務正在全面推進,在科技成果“三權”政策落地、支持員工持股、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和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掛牌交易、推動軍民融合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亮點紛呈。在支持科研院所發展混合所有制、高校院所科研人員持股以及人才分類評價等改革難點方面實現創新突破。深化豐富有色院、光機所“一院一所”模式并得以逐步推廣、建立健全西安交大“政金產學研+友”國家大學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構建大市場服務于成果轉移轉化、設備儀器共享和軍民創新資源融合新構架,探索科技金融多元方式支撐科技企業發展等新路徑,并進行復制推廣。高校院所全面創新改革、加快成果轉化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創新之舉,成為補創新能力短板的重要力量,有力支撐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
以深化科研院所“一院一所”模式創新改革為例,目前,“一院一所”模式已在全省復制推廣30余家,其中重點推廣單位7家。在探索構建“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科技大市場方面,西安科技大市場按照“技術交易、設備共享、政策服務、合作交流”的功能定位,推動政府、高校、院所和企業間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科技資源向產業聚集,構建起了以科技資源信息化平臺、科技服務市場化平臺、移動互聯平臺、綜合科技服務大廳為基本架構的區域科技創新綜合服務體系。

西安一家高科技企業的車間。(資料圖片 記者 雷偉東 攝)
不僅如此,我市探索“省屬高校、院所大型科學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及經營”模式,上述模式在第一批試點的5家高校全面實施,通過西安科技大市場等共享平臺面向社會提供服務。在探索“一院、一企、一庫、一基金”的軍民融合發展新模式方面,西安市發改委、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和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共同組建了陜西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創造性地提出“研究院+企業+示范園區+智庫+基金”的平臺體系發展模式,超前謀劃論證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重大項目。通過研究院智庫,集合一批各領域專家,培育一批高科技“種子”,為構建通用化的軍民融合服務平臺、智庫、聯合體提供示范經驗。

少年兒童感受科技魅力。(資料圖片 記者 馮煒 攝)
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加強工作統籌,聚焦重點、狠抓難點、凸顯亮點,加大改革力度,釋放更多創新發展活力。例如,充分把握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機遇,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加強自主探索創新,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查找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障礙,針對難點問題,努力探索破解路徑,同時,圍繞2018年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要點,統籌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創新改革釋放的活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努力打造全面創新改革“西安樣板”。
時代風口 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


“2017年,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在西安成功召開,讓曾經輝煌屹立的國際化大都市西安,站在硬科技這個新的時代風口,將再次超越崛起。”
——談到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對于西安的影響,硬科技概念提出者米磊說

“陜西要成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西安要成為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就必須創新驅動,就必須以硬科技來支撐,此次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在西安召開是進入新時代后的一個機遇。我們要讓西安成為不同于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不同于上海的金融貿易中心,讓她成為中國的創新之都,成為中國的‘硬科技之都’,成為中國的科技教育中心。這樣,我們才可能引領新常態,實現追趕超越,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評價硬科技對于西安的意義時,陜西省社科院研究員、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如是說
硬科技的概念
是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米磊博士2010年就提出的
但當時影響主要局限于小范圍的科技界
讓硬科技成為西安的新標簽
是西安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和持續推動的結果
2016年12月15日,剛剛履職不久的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永康第一次到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調研,在調研過程中得知硬科技這個概念。之后,王永康多次在全市各種大會上推薦硬科技、暢談硬科技。
2017年8月25日,中國共產黨西安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西安市委關于落實“五新”戰略任務加快補齊“十大短板”的決定》,在“補齊創新轉化能力短板”的部分專門強調硬科技:成立硬科技發展聯盟,加大科技發展資金支持力度,率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和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光電芯片、智能制造等方向形成突破,打造硬科技“八路軍”,塑造西安硬科技品牌。
2017年11月,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陜西省政府指導,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政府主辦的2017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成功舉辦,打響了西安的硬科技品牌,“硬科技之都”形象深入人心,“硬科技看西安”正在成為全球共識。

可以說,在新時代,硬科技將成為西安發展的最重要的推動力之一。提出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后,我市出臺了“西安硬科技十條”,砸出了驅動創新發展的真金白銀:
對新建的各級軍民融合產業孵化器,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
對于高層次人才創辦的企業或核心成果轉化情況進行動態跟蹤,根據其年營業收入實際,給予最高800萬元獎勵;
對新成立的專業化眾創空間,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給予不低于2000萬元重點支持。

今年5月,為了深入挖掘硬科技資源,扎實開展硬科技研究,積極發展硬科技產業,發揮對“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深度推進區域經濟與科技協同發展,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著力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根據西安市硬科技智庫建設的需要,我市面向全球公開征集硬科技智庫專家。今年11月,2018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將在西安舉辦,屆時全球硬科技資源將再度集聚。
“作為科教資源富集、工業基礎雄厚、國家重點布局的資深工業基地、‘中國十大創新城市’之一的西安,決心聚焦硬科技,發展大產業,以科技產業技術為突破口,促進科技資源統籌和軍民融合,走‘硬科技引領未來’的創新發展之路,共同把西安打造成為‘全球硬科技之都’,為發展實體經濟、建設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作出西安貢獻。”談到西安硬科技的發展,西安市副市長方光華如此表示。

一女士體驗高科技VR眼鏡。(資料圖片 記者 雷偉東 攝)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國聲智庫執行主任徐蘊峰表示,“一帶一路”不僅是文明之路、貿易之路,也是科技創新融合發展之路,科技創新必將成為這一偉大事業的重要推動力和新引擎。在此背景下,古絲綢之路起點西安承載著將歷史人文與新技術、新市場相結合,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之都、“全球硬科技之都”的特殊使命。由西安孕育、定義的硬科技,將成為西安在數字經濟時代追趕超越的突破口,隨著硬科技產業在大西安的不斷落地,西安的城市發展必將迎來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