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要聞速覽
40年改革大潮 40年住房城鄉建設印記

陜西日報:城鄉巨變四十年 再繪三秦新畫卷

——改革開放40年陜西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紀實

QQ圖片20180709100605.png

本報記者海花通訊員何蓉
  40年前,我國開啟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大門。40年來,伴隨著改革的春風,陜西住房和城鄉建設演繹了一段又一段改革創新、激揚奮進的動人故事。40年來,在三秦大地上,無數三秦兒女揮灑著汗水,燃燒著激情;無數建設者不懼艱難險阻,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40年,長河流淌,斗轉星移。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堅持示范引領,大膽先行先試,大力推進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創造了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陜西模式,走出了一條有陜西特色的城鄉統籌發展之路,書寫了陜西改革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嶄新篇章。
  住房事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眾住房條件顯著改善   

住房,在老百姓心中,不僅是一個遮風擋雨的住所,更是承載希望的港灣。在陜西這個歷史悠久的農業省份,老百姓對住房的感情更加熾烈,更加深厚。
  1978年以前,陜西主要實行實物福利分房制度,城鎮居民住房水平較低,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僅為5.3平方米。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灑遍三秦大地,住房改革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20年。1980年至1988年,我省提出進一步推進城市住宅商品化試點、開展房地產經營業務;1988年至1998年,我省從改革公房低租金制度入手,將完全由國家和單位實物分配住房逐步改變為國家、集體、個人共同負擔住房費用。
  1993年,我省開始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公積金在支持住房消費、助力職工實現住有所居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末,公積金繳存人數達到367.74萬人,是制度建立當年的28倍,累計發放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1280.01億元,180萬城鎮職工利用住房公積金實現了安居夢,2017年,住房公積金貸款人數和規模分別列西部省份第六、西北第一。
  1998年7月3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印發,提出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逐步推動住房商品化、社會化,極大地調動了市場主體投資建設商品房的積極性,也加快了我省房地產業的發展步伐。全省70%的公房產權落實到個人,城鎮居民住有所居目標基本實現,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1998年的12.35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32.7平方米,住房品質明顯提升。
  40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始終把解決中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作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富裕三秦百姓”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來抓,積極探索和建立城鎮住房保障制度,大規模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工作一直保持全國前列,形成了全國領先的陜西模式、陜西速度和陜西經驗。
  2008年起,陜西進入了全面構建住房保障制度體系的重要時期,通過多年努力,初步建立起城鎮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形成了由廉租住房(現并軌統稱“公租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限價商品房4類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組成的“4+1”住房供應體系。而且,我省大膽嘗試,利用模塊化理論,從保障房建設的政策、土地、資金、質量、分配、管理等六大關鍵環節入手,創造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的陜西模式;率先在全國開展廉租房、公共租賃住房“兩房”并軌試點,有效改善了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
  2012年,省、市、縣三級相繼成立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強化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運營、分配和后續管理。2014年,率先在全國開展了保障性住房“和諧社區·幸福家園”創建活動,不僅讓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成為城鎮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更使入住群眾感受到和住商品房小區同等的尊嚴和舒心。
  農村危房改造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也是讓廣大農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舉措。2009年,陜西被列入全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省份,截至目前,中央、省上財政已投入83.67億元,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3.8萬戶,290多萬貧困群眾通過危房改造住進了“安全房”。特別是2017年,全省住建系統將農村危房改造作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第一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緊緊圍繞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標和年度減貧任務,建立省包市、市包縣、縣包鎮村戶的分級包抓機制,全面完成了年度建設任務和危房改造脫貧任務,在全國農村危房改造績效評估中排名第三,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同時,我省將危房改造與統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旅游+”等相結合,積極推廣大荔縣低成本改造經驗,帶動了貧困戶增收,減輕了群眾負擔,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
  40年,從“蝸居”到“宜居”,為了讓三秦百姓安居,陜西住建人始終在行動,從未停歇。
  城鄉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引領管控作用日益增強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不斷完善城鄉規劃體系,規劃引領管控作用日益增強,陜西城鄉建設的宏偉藍圖更加清晰,城鄉發展正朝著宜居、宜業的目標大踏步前行。
  堅持規劃引領,指導城鄉空間合理布局。40年來,我省堅持城鄉發展規劃先行理念,積極推進規劃改革創新,完成了各類規劃編制和審查工作,先后完成了關中城市群核心區總體規劃、沿黃生態城鎮帶規劃、陜西省城鎮體系規劃等規劃編制,指導設市城市開展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組織對53個縣城總體規劃、35個縣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進行技術審查,積極開展縣(市)域村莊規劃試點,目前,全省村莊規劃覆蓋率達到78.44%。大力推進城市開發邊界劃定和“多規合一”試點,其中,富平縣國家“多規合一”試點成果得到住建部的充分肯定。全面開展城市設計,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工作深入推進,西安、延安被住建部列為全國“城市雙修”、城市設計雙試點城市,寶雞被列為“城市雙修”試點城市。這些規劃的編制指導了我省城鄉空間合理布局,極大促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有效提升了城鄉建設水平。
  加強制度建設,確保規劃工作規范有序。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陜西省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實施意見》,加強城鄉規劃領域立法工作和相關政策支持,確保規劃工作順利進行。頒布實施了《陜西省建筑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發布《陜西省城市公共空間管理條例》和《陜西省地下管線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印發了《陜西省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備案工作辦法》《陜西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等文件,確保我省城鄉規劃工作標準化、規范化、法治化。成立了陜西省城鄉規劃委員會和陜西省建筑保護專家委員會,增強了城鄉規劃決策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積極探索和完善規劃督察員制度,在西部省份率先實施衛星遙感監測督查,位居全國前列。
  40年來,我省城鄉規劃體系不斷完善,規劃引領調控作用不斷增強,城市風貌特色不斷凸顯,城市規劃改革創新動力不斷加強,全省城市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城市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城市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40年,改革開放的浪潮滾滾向前,既助推了陜西追趕超越,也見證了陜西城鄉巨變。從陜北高原到關中平原,從渭河兩岸到秦巴腹地……40年來,陜西的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改革不斷深入,創新極具活力,發展日新月異,一座座嶄新的現代城市風貌展現于三秦大地。
  40年來,陜西充分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斷強化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走出了一條具有陜西特色的城市發展之路。到2017年末,全省城市建成區總面積達1198.96平方公里,較1978年增長了5倍多,城市人口達1572.41萬人,較1978年增長了近6倍,陜西逐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大城市為骨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
  40年來,我省建成了一大批道路、管網、供氣、供水、供熱、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許多設施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好到優,尤其是近年來,全省住建系統不斷適應新時代對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發展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著力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把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政策措施的根本要求,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推動住房城鄉建設事業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陜西高度重視城市發展的宜居性,持續開展了園林城市創建活動,截至目前,共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縣城)28個、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縣城)53個,全省城鎮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2.08%、37.39%和11.4平方米;建成運行城市(縣城)污水處理廠125座,垃圾處理廠(場)99座,實現了縣城以上全覆蓋,全省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85.4%、88.9%,城鎮污水處理考核排名一直位于全國前列。
  近年來,我省啟動實施了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地下綜合管廊竣工項目18個,總長度27.95公里,在建項目111個,總長度227.06公里;全省海綿城市竣工項目124個,在建項目129個,建成區域總面積達到156.23平方公里。同時,我省加快推進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2016年,省委、省政府印發了《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市縣城市管理架構基本形成,管理體制初步理順,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地、產業的承載地、生產要素的匯合地。40年來,城市發展帶動了陜西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建設已經成為陜西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
  小城鎮建設成效顯著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長期以來,陜西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小城鎮規模較小、設施落后、缺乏特色,是陜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短板之一。加快小城鎮建設,是陜西追趕超越的重點所在,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小城鎮建設工作,抓住小城鎮快速發展的機遇,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推進縣域城鎮化發展。1998年確定重點支持100個試點鎮的規劃建設;2001年以省級試點鎮為基礎,確定了20個重點縣城(鎮)建設;2007年又將全省納入國家的68個重點鎮建設作為重要對象來考核;2008年率先在關中開展“關中百鎮”建設;2009年在啟動陜南、陜北各50個重點鎮建設的同時,優中擇強啟動了107個重點鎮的規劃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快縣域城鎮化建設步伐。
  陜西小城鎮建設的腳步越走越快。2011年起在全省啟動了35個省級重點示范鎮建設,2013年又啟動了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示范引領全省小城鎮快速發展。經過努力,初步探索出了加快推進農村人口就近城鎮化,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小城鎮建設陜西模式走在全國前列。當前,我省有14個鎮入選全國特色小鎮。青木川、漫川關、照金、湯峪……一個個生態優美、產業成熟、個性鮮明的特色小鎮已在全國叫響。
  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經濟強鎮、人口大鎮、魅力小鎮的目標,通過資金引導、土地支持,科學規劃、突出特色,項目帶動、加快建設,創新體制、激發活力,夯實責任、嚴格考核等舉措,上下聯動,多點突破,合力推進,特色小城鎮發展迅速,實力增強,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凸顯。
  同時,我省加快推進“全省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工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老百姓的幸福感提升了,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了。村莊美、田園美、環境美,一個個美麗宜居鄉村脫穎而出,已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建筑業規模持續擴大支柱產業地位更加鞏固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40年來,我省建筑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建造能力不斷增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支柱地位更加鞏固,吸納了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帶動了大量關聯產業,對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彰顯城鄉建設新形象、構建群眾新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陜西省住建廳便民服務中心寬敞明亮的辦事大廳里,工作人員正緊張地忙碌著,前來辦理業務的人絡繹不絕。便民中心主要承擔住建行業企業資質和個人執業資格的審批、核準、審核、備案和變更等工作,包括省住建廳11項行政許可事項。該平臺正是陜西省住建廳推行“放管服”改革,持續為行業企業松綁減負的重要舉措,更是該廳“淡化前置審批,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載體。
  2018年是陜西省“營商環境提升年”,省住建廳瞄準短板弱項,精準施策發力,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出臺了《優化施工許可證辦理程序措施十七條》,著力加強對渭南市、延安市做好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跟蹤督導,同時,大力推進便民中心標準化建設,扶持省外大型優勢企業來陜落戶,不斷優化資質資格管理,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加快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工程招投標制度,為行業發展釋放政策紅利,促進了全省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40年間,省住建廳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建筑業體制機制改革,形成從省到各設區市再到縣(市、區)的三級建筑業管理體系,全省建筑業形成了國有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成為陜西僅次于能源化工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2017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227.47億元,是1978年的719倍,在全國排第14位;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228億元,占全省GDP的10.17%。
  40年來,我省將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作為建筑業提質增效、轉化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加快行業技術升級創新進程,打造健康宜居新業態、能源資源集約節約新模式,淘汰落后建材技術產品60種,發展建設節能建筑5.48億平方米,綠色生態建筑6425.39萬平方米,節能能力達821.47萬噸標準煤/年,綠色建筑建設居西部第一、全國前列。
  40年來,我省堅持“標本兼治,整頓和規范并舉”的原則,采取專項整治和綜合執法檢查相結合,堅持不懈地開展整頓和規范建筑市場秩序工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40年來,我省堅持科學組織施工,創建文明工地活動22年堅持不懈,從最初的治理“臟、亂、差、野”向“科學管理、科技創新、綜合發展”轉變,由單個工程項目向群體區域工程推廣,由地上向地下延伸,將創建文明工地活動與安全標準化、質量標準化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創建文明工地活動的“陜西特色”。
  近年來,圍繞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省住建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法》和《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扎實開展“鐵腕治霾·保衛藍天”行動,強化施工揚塵監管,嚴格控制道路揚塵,推進城市增綠工程,推動慢行系統建設,積極發展清潔供熱,住建領域治污降霾取得顯著成效,為推動全省大氣質量持續好轉作出積極貢獻。
  40年來,我省堅持工程質量第一,樹立創新發展理念,以創建精品工程為抓手,提供優質服務,鼓勵企業爭創國優工程、一流企業,取得了突出成績,93項工程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近年來,連續四年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其中,省住建廳黨組承擔的中央和省委組織建設的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添建工程任務榮獲“魯班獎”和世紀經典工程獎,“陜西品牌建筑”為“中國制造”作出了重大貢獻。
  40年來,我省建筑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特級資質企業由2012年的5家增至24家,一級總承包企業由199家增至379家;對外開拓市場的能力逐步增強,省外海外建筑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相繼在上海、江蘇、湖南、湖北、廣西等近30個省份有承包工程項目,海外工程和勞務合作已拓展到亞洲、非洲、歐洲及中東等地。
  40年來,我省勘察設計行業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勘察設計企業總數達1030家。全省勘察設計行業擁有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級勘察設計大師23人,省級勘察設計大師30人,注冊執業人員6482人。2016年,在第八批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評選中,我省有5位同志入選,在全國省市中位列第四。地方標準編制工作得到加強,累計完成標準設計圖集340項、地方標準146項,有效引領了工程建設領域質量提升和技術突破。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蓬勃發展 

40年來,全省住建系統始終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堅持把學習貫徹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做好住房城鄉建設工作的總遵循和開辟住房城鄉建設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金鑰匙”,積極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大力開展文明行業創建活動,為推動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省住建廳先后被表彰為“省直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文明機關”,涌現出一批優秀基層黨組織、優秀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
  堅持理論武裝,行業發展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40年來,全省住建系統堅持把理論武裝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組織干部職工深入學習了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先后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一系列活動,堅持“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為推動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思想保證,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熱情。
  堅持以德育人,干部職工隊伍的道德素質不斷提高。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基礎工程,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教育、道德實踐活動,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延安精神,組織開展了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引導廣大干部職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文明辦《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工作的意見》,成立了志愿者服務隊,建立了住建領域誠信體系和平臺建設,營造了“以講誠信為榮,不講誠信可恥”的行業氛圍,形成了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堅持服務民生,多種形式的文明創建活動蓬勃發展。圍繞提升服務質量、改進服務方式、改善行業形象,不斷創新方法和內容,有效促進了全省住建系統文明水平的提升,涌現出了一大批各個層次的先進典型,近10年來,有19個單位被表彰為全國建設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5個基層單位被評為全國青年文明號;9個單位被評為陜西省青年文明號;10個單位被評為全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創建文明行業示范點;8個單位被表彰為全國建設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4個單位被評為全省文明單位標兵;13個景區被評為陜西省文明景區。這些先進典型不僅為全省住建系統贏得了榮譽,也打造了一批有影響的文明示范窗口和便民服務窗口。
  堅持文化引領、典型引路,行業發展的“軟實力”不斷增強。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促進行業文化建設,激發工作活力。近10年來,在汶川、玉樹地震災后重建,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兩鎮”建設、治污減霾專項行動、農村危房改造脫貧攻堅等突發事件和重要任務中,有35個集體和58名個人受到住建部和省委、省政府表彰,16名同志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陜西住建人唯有牢牢堅守40年砥礪奮進的初心,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用勤勞、勇敢和智慧詮釋“實干”精神,才能將黨的十九大描繪的發展藍圖逐一變為現實。
  40年后再出發,改革開放正成為新時代三秦大地上的奮進強音!
  總策劃:李偉
  策劃:姜馮俊 樊彥彬 黃怡
  統籌:韓富斌 徐建梅
  執行:王海濤 徐超 戴海花
  陳征 鄭凡 劉潔
  
版式:余雄波 王珊
  校對:郭梅 劉小英 陳慕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