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馬克思主義哲學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實踐思想。馬克思主義在對傳統哲學的變革中,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全面揭示了實踐的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征,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涵及其變革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理解為人的對象性活動。馬克思認為人是對象性的存在,實踐是人本質力量的外化,實踐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反對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片面性,又反對唯心主義的抽象性、思辨性,要求對于“對象、現實、感性”,包括工業的歷史和技術都應當從實踐、從人的感性活動方面去理解。因此,實踐是一種改變世界的現實的、具體的、物質性力量。而西方傳統哲學只是從倫理意義來理解實踐,把實踐看成一種非對象性的活動,其所謂的實踐只是一種實踐理性,并不具有現實性、具體性、物質性。如亞里士多德基于德性和善的價值理念,把實踐理解為人們日常社會生活的倫理行為,尤以政治生活為贊;康德則把實踐看作理性意志自由和道德自由。
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生產勞動是人類實踐的最基本形態,強調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對人的全部生活具有基礎性意義。馬克思在生產勞動基礎上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他不僅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所構成的現實社會生活基礎有著強烈的理論自覺,而且對現實社會生活方式及其發展目標有著高度的理論自信。這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實踐批判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并進而推動社會變革和實現社會發展進步具有前提性意義。而西方傳統哲學遵循形而上學本體論傳統,堅持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崇尚理論思維和理智世界,貶低人的生產勞動和物質世界,對于人類發展的命運要么淪于宿命論,要么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和現代技術悲觀主義。
最后,馬克思主義哲學賦予實踐以社會批判性和政治解放意蘊。馬克思在實踐基礎上通過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關系及其辯證運動,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這個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理性推理。而是馬克思以其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為研究對象,從無產階級生產勞動異化的角度,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指出“在現代,物的關系對個人的統治、偶然性對個性的壓抑,已具有最尖銳最普遍的形式”,明確了無產階級通過革命實踐,“消滅私有制”、消滅一切束縛人的自由和發展的物化力量和異化力量、“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革命任務,為實現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及全人類解放事業指明了現實道路和光明前景。西方傳統哲學則源于道德—政治的理解模式,從實踐理性和道德的先驗性出發,為資本主義生產和國家制度的合法性提供辯護,掩蓋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資本矛盾關系的真相,遮蔽了無產階級革命及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道路。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本質特征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貫徹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在實踐基礎上把自然領域和社會領域辯證地統一起來,并通過主張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為人類開辟了一條自由和解放的發展道路。
第一,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把人理解為一種對象性存在,作為人的對象性活動的實踐貫穿于社會歷史發展始終。馬克思以“現實的個人”為歷史存在的前提,以“現實的個人”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為生命存在和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活動,賦予實踐于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性地位。
第二,實踐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內生性動力。為了生存發展的需要,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結合成一定的交往形式,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實踐蘊含于生產力之中,隨著人的需要的不斷增長,實踐發展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當生產關系阻礙實踐發展時,人必然通過實踐使生產力沖破舊的生產關系束縛而不斷釋放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因此,實踐需要和實踐發展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內生性動力。
第三,實踐是社會歷史進程的本質表現。馬克思指出實踐是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人類通過實踐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實現了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發展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三者辯證統一的關鍵就在于作為實踐主體的人的能動性的發揮。實踐使主觀見之于客觀,成為“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個體生存”與“交往形式”、“探索客觀規律”與“人的實踐意圖”相互貫通的橋梁。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一種客觀的發展趨勢,人的“動態實踐”則為歷史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空間”。
第四,共產主義運動是實踐推動歷史發展的最終目的。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理解為一種“揚棄私有財產的運動”。私有財產或私有制是生產力和人類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人類實踐和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的規模不斷擴大,剩余產品的出現必然造成私有財產的出現。私有財產在不斷擴大的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固化和制度化并造成人的勞動異化。只有通過實踐的唯物主義或共產主義運動才能消滅私有制,才能使勞動人民獲得解放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當代意義
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認識論框架中的實踐基礎論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強調:“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認識內容的來源和認識發展的動力。圍繞實踐要求,立足實踐變化,推動實踐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必須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方位,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的歷史性轉變,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注入生機活力。
二是堅持價值取向的人民性,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人民是實踐的主體,人是最寶貴的資源。馬克思以實踐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礎,就是強調人在生成世界和創造世界的價值意義;以實踐批判來衡量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狀況,就是旨在推動制度變革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價值取向的人民性,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個領域的權利和利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三是堅持實踐創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創新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實踐既是人通過本質力量的外化作用于外部世界并改造外部世界的過程,又是人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自己的意圖、思想、精神展示于外部世界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只有堅持實踐基礎上的創新發展,才能切實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才能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注入活力,有效地破解發展中的矛盾問題和風險挑戰,才能深化優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最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動力。
(作者:黃耀霞,系河南省委黨校哲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