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核心閱讀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是黨在思想上、理論上最根本的撥亂反正。這場大討論沖破了“左”傾錯誤思想和“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奏響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序曲,為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準備了思想條件。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主辦的《理論動態》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1日,《光明日報》以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全文轉發。文章發表后,圍繞文章的爭論最終發展成為一場全國范圍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大討論超越了一般哲學問題的爭論,是黨在思想上、理論上最根本的撥亂反正,為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準備了思想條件。紀念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就是要繼承和發揚解放思想、求真務實的精神,堅持人民立場,不斷推動改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解放思想,勇于創新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場大討論沖破了“左”傾錯誤思想和“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奏響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序曲,為大規模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創造了條件。它在黨內外形成了強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使人們從迷信盛行、思想僵化的狀態下解脫了出來,黨得以恢復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重新煥發出巨大的生機和活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重大成果。在這條思想路線指引下,黨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路線,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偉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航程,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
思想的束縛是最大的束縛,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每一次時代的大變革、社會的大進步,首先是一場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更新。沒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進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就是實踐創新、理論創新互相推動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與時代同步伐,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沖破舊的思想束縛,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政策體系,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以實踐創新推動理論創新、以理論創新指導實踐創新中,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歷史證明,解放思想是我們黨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
實踐永無止境,發展永無終點,舊的思想僵化解決了,新的思想僵化還會出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我們面臨的時代條件、社會環境和形勢任務發生了深刻變化,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開拓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后于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要堅定創新自信,把握創新特點,遵循創新規律,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這些重要論述是對改革開放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詮釋。新時代,我們要繼續推進改革,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勇于沖破所有束縛。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必須“緊密聯系億萬群眾的創造性實踐,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作出新概括、獲得新認識、形成新成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全局性戰略問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必須“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篇章”。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始終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了一次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動力、標準和最終目的。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人的認識一點都不能脫離實踐。一個認識、一種理論以及根據這種認識和理論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不是正確,歸根到底要由實踐來檢驗。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是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形成的共識。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將中國帶入了一個實干的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黨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中,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從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出發,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經驗,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變化,始終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前,堅決排除“左”和右的干擾,既沒有抱住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不放、拒絕改革開放,又沒有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照搬什么“西方模式”、實行所謂“休克療法”,而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實現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創造性地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成功地解決了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擺脫貧困、加快現代化進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世界性難題,使科學社會主義煥發出蓬勃生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向前推進。4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一切成就、創造的偉大奇跡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強國富民之路、發展之路、振興之路。
今天的中國,雖然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但依然面臨來自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的一系列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嚴峻挑戰。如何科學地認識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繼續在開拓中前進,依然是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重大戰略課題。我們更需要發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精神,抓住機遇,克服困難,說實話、做實事、求實效。更需要辦實事不圖虛名,求實效不做虛功。更需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不是理論家或政治家們主觀隨意的行為,也不是單純的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而是客觀社會矛盾運動的外部反映。這場大討論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符合黨心民意,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中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中國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革除阻礙發展的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充分顯示了制度保障的強大力量。中國人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空前高漲,充分顯示了13億多人民作為國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決定我國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沒有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沒有人民群眾的自覺與自動,沒有人民群眾的理解與諒解,就沒有改革開放的光輝篇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改革開放的歷史告訴我們,這場革命成功與否,最終結果取決于廣大人民群眾。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們黨要領導改革開放譜寫更加壯麗的篇章,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人民創造歷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觀,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觀,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改革發展為了人民、改革發展依靠人民、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改革開放的每一步驟、每一項政策措施,都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和判斷其正確與否、適當與否的基本準則,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更好增進人民福祉,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作者系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黨史黨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